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运动的方式及意义(举例并判断)。
水中:游泳(主要)、划水、漂浮运动、倒退运动
陆上:行走、爬行、奔跑、跳跃、攀援等
空中:飞行鼓翼飞翔(主要)、
滑翔(省力)。
运动的意义:对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重要意义
2.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
作用:支持、连接、保护和运动。
3. 掌握长骨、关节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血管(营养)
骨膜:
神经(传导感觉)
结缔组织成骨细胞(修护再生、使骨长粗)
长 骨质:骨 松质和骨密质
骨 幼儿时期骨髓腔中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 成年后便为黄骨髓;
在骨松质内终身存在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分裂产生骨细胞使骨长长)。
光滑、有弹性
关节节头
节窝 关节软骨 关使关节活动灵活
关 连接作用
关节囊 (结缔组织内外有韧带(使关节活动牢固),
节
内表面分泌滑液进入关节腔 关节腔 内有滑液,使关节灵活
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4. 探究骨成分的实验
无机物(脆硬) 水分 决定骨的硬度
骨的成无机盐 主要是钙盐“钙库有机物(柔韧)骨胶蛋白 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
不同年龄段人骨的特点以及骨成分与人坐立行的关系。
成人的骨中 有机物约占1/3
骨既坚硬又有弹
无机物约占2/3
青少年的骨 骨的弹性大、硬度小
有机物多于1/3 无机物不足2/3 不易骨折易变性
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骨的弹性变小
老年人的骨 有机物少于1/3
易骨折
无机物多于2/3 关注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5. 人体的骨骼有多少块骨组成?分为哪两部分?
有206块骨,分成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6.骨骼肌的组成。
肌腱(结缔组织)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骨骼肌
肌腹(肌肉组织内有血管和神经)
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受神经的协调和控制,能量
来自肌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8.章的小结
第16章 动物的行
9.动物行为
概念: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形成: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
10.动物行为按其形成可分为哪些类型及概念?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是一种本能行为,是通过
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是动物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的行为发生
适应性变化的过程,能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更有利
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11.知道一些简单常见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例子。
先天性行为: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等;
后天性行为:鹦鹉学舌,大山雀偷饮牛奶
12.动物行为按其功能分为哪些类型并举例?
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
(能举例说明)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就是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13.知道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及两者的结合。 (是否施加外界影响)
14.能判断教材中科学家们在进行动物行为研究时采取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实验法:弗里斯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的行为的研究
劳伦斯对小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15.章的小结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16.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食的
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有利于生物之间协调发展。
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
且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尤其是对植物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
17. 动物的多样性包含的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不同的动
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就要在遗传物质、
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
已经绝迹的动物有:新疆虎、野马;
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
18.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9.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卧龙、王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和金丝猴;
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朱鹮;
青海湖鸟岛保护区——斑头雁、棕头鸥;
江西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
补充: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鸟类)、扬子鳄(爬行类)等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章的小结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2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
22.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的藻类属于微生物吗?
(如幽门螺杆菌、根瘤菌、衣藻、蘑菇、病毒)
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酵母菌(真菌)、单细胞藻类(衣藻)
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
种类 多细胞微生物 霉菌和蘑菇(大型真菌)
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朊病毒、类病毒
23.微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自养: 生产者——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
寄生: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头癣、灰指甲、脚癣、病毒等)
腐生: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要)
(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
24.腐生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什么是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将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它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5.章的小结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6.生长、生殖、发育的概念?
生殖--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生长--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
发育--生物体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活动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
27.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⑴男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受精的场所:输卵管
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280天)
⑶ 胚胎发育的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
后期:后期通过胎盘,由母体提供各种养料和氧气
28.青春期发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性发育、性成熟部分,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概念)?
(1)身高和体重突增;
(2)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脑的调节功能大大加强,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大大提高,兴奋性加强并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3)性发育和性成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分泌性激素,出现性第二特征。
第一性征是指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是指男女性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能举例说明。
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发育形成的
29.什么是月经、遗精?
月经——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子宫出血现象
遗精——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候睡梦中出现精液排出的现象,
30.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概念,并知道一些常见昆虫的发育类别。
变态发育——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
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不完全变态——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
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
如蚕、蜜蜂、蚂蚁、蝴蝶、蚊、蝇、金龟子
31.知道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生殖方式、受精方式、发育特点?
两栖类: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爬行类:体内受精 卵生、直接发育;
鸟 类:体内受精、卵生、孵卵、育雏;
哺乳类: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32.鸟卵的结构及功能
卵壳 :保护,透气、防水分蒸发
外壳膜
内壳膜 保护
气室 :储存空气用于胚胎呼吸
系带 :悬挂、固定卵细胞
卵白 :提供养料和水分
卵黄膜 :包裹卵黄
卵黄 :提供丰富养料 细胞
胚盘 :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
33.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有性生殖——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
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后代的生活力较强。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产生的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
子代能稳定的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
后代的生活力有下降的趋势。
无性生殖包括: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能举实例)
34. 营养生殖——绿色开花植物能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这种无性繁殖方式 优势:有利于保持母体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人工营养生殖的常用方式:扦插、嫁接和压条等。
3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原理及概念。
原理: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
株的潜在能力(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把外植体(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
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它们能够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7、形状的概念:
性状—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8、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9、遗传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40、变异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变异——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41、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学——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42、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染色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基因——染色体上有许多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43、染色体的组成及分布规律
⑴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
⑵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⑶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 ⑷人体体细胞中有成对的染色体,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⑸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致,也是(成对)存在的。
⑹在生殖细胞中(精子、卵子)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
⑺基因的分布规律和(染色体)的分布规律是一样的。
44.基因组。
一种生物全部不同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
45.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但不能控制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还需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
47.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
48.等位基因
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
49.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是占主导地位的,它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使其没有表现,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的基因被称作隐性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50. 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在遗传学中,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等;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有耳垂、无耳垂等。
51.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是随着(精卵)细胞的结合而结合的,
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生物体进行生殖时,这成对的基因又会随着成对染色体的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之中。
52.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又叫(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
物质)的唯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53.基因随配子传递
亲代表现型 双眼皮 双眼皮
亲代基因型 Aa
配子基因型
受精卵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双 双 双 单
55.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概念。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56.男女性性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性染色体的组成:XY
女性性染色体的组成:XX
57.性别决定及机率:
人类在传宗接代过程中,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X),男性则产生两种精子(X或Y)。在男性射出的精液中,X精子与Y精子的数量基本相等,在适宜条件下两者的生活力大体一致。生男生女决定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机率各占一半。
58.p111思考与练习1、2、3题
59.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60.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及例子
可遗传的变异——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它是由于遗传物质(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
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变化,变异性状不能在后
代重复出现。
61.遗传病概念。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患者家族中表现出一定比例的发病率。
62.近亲结婚的危害:
血缘关系越近,遗传物质越相近,夫妇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
能性大,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同时传递给子女,大大提高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63.有效控制遗传病的方法:
遗传咨询(遗传商谈):是咨询医生以商谈形式解答咨询者或亲属等提出的各种遗
传学问题,并在权衡对个人、家庭、社会利弊的基础上,给予婚姻、生育、疾病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医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