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06年高考作文评析
作者:顾忠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0期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丰富多彩”的具体呼唤。
今年江苏卷作文,以命题作文的样式出现,同时又借鉴了话题作文的优势元素。在给出命题之前,先提供一段材料,它既是命题的生成基础,又是审题的思维起点。也就是说,材料为写作者的审题、立意架设了一座思考判断的桥,铺设了一条联想想象的路。考生对材料的感知过程,既是一种审题思路的引导,也是写作前必须的思维启动。因此这种话题型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对命题的理解把握,也更有利于对考生各项作文素养的考查。
二、材料闪现智性的光芒
孙绍振在《高考作文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中曾对江苏2004、2005年的作文进行批评:“把山规定为百分之百是沉稳,把水定性为毫不例外是灵动的,这既不符合地理科学,也不尊重人文心灵的无限多元”,“本来,凤头、猪肚、豹尾是文章学一种特殊的抒情话语,把它和学习生活、事业人生无条件地联系起来,十分牵强。把精神创造的一家之言,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客观现实笼统地一元化地等同起来,完全抹煞其间的多元矛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则一改过去的不足,所提供的材料不仅感情色彩鲜明,而且具有理性的深度诱导,闪现着智性的光芒。“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有人说……”前两句都有各自鲜明的情感导向,同时两者又是辩证的材料组合,分别具有各自的价值导向;而后一句则又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对“路”的理解也是五彩斑斓的,从而又对前二句进行了“多元”补充。三段材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层进的,这样不仅防止了考生在感性平面上滑行,又进一步诱导考生深入情感和智性层次,在三维立体空间上进行立体建构,并对自身的思维进行自觉的驾驭和智性的概括。这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评价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命题凸现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