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类型与编制
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又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组建了日械部队,其编制也可分为两种,1、日械装备、为全部日式装备,编制为军(整编师)有日式野炮营1个,师(旅)有1个日式山炮营,团有迫击炮与步兵炮(有的为37mm速射炮)各一连,营有6挺重机枪,连有9挺轻机枪与6个日式掷弹筒,2,日美混合械,编制与日械同,但补充了冲锋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并将步兵炮与掷弹筒改换为六零炮与战防炮。
此外、还有国械编制,所谓的国械编制细分起来也可分为两种,1、纯粹的国械编制,其编制与日械装备同,只是步枪为中正式步枪,轻机枪为捷克式,重机枪为马克沁,迫击炮为六零炮与国产82迫击炮,此外,还有美式冲锋枪、火箭筒等,而在重武器方面,由于在抗战中,国民党没有生产过一门山炮以上的火炮,因此,炮兵都是日式火炮(至少在48年以前),2、杂械,以使用抗战之前与之中进口的英、德、苏及捷克式武器和土制枪械为主,无统一的编制。
虽说有以上的编制,但实际情况仍十分复杂,如定陶之战时的整编第3师,有人说其是美械装备,而有的则说不是,其实、在国民党军的编制序列中,整编第3师是国械装备编制,但因为整3师师长刘锡田是顾祝同的外甥,因此以补充损耗的名义拨给了整3师大批美械装备。再如,整编83师,为半美械装备编制,但团所辖的战防炮则变成了步兵炮,六零炮由每连6门变成了4门。此外、还有青年军部队,为美械轻装备师编制,轻武器虽是美制,但大炮以迫击炮代替,战防炮换成了战防枪,另外在通讯,工兵与辎重器材上多有短缺,而在203、205、207、208师扩编为31、6、57、87军后,轻武器半数以上为美式,重武器则多为日式山野炮。第35军原为杂械装备,在抗战初期使用晋制枪械,后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补充了一批苏制装备,在傅作义入主北平后,将35军改为美械装备,但是、因装备不足,美械重武器几乎没有补充,而在轻装备中还拥有苏式步机枪。而胡宗南部的整1师与90师,虽为半美械装备编制,但每旅原应有的一个美式山炮营(12门山炮),,但是却只装备了4-6门。而且原来应当用卡车拖曳,但却用骡马。而到战争的后期,一方面由于日式装备的损耗,另一方面,某些美式轻装备(如六零炮)及其弹药已能自行生产,因此,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剧增,几乎所有的国械与日械军(师)均装备了不少美械;所以解放军以为所遭遇的都是美械部队。
二、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来源,
日械是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所得到的,而国械除了一部分是自行生产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抗战之前与之中进口的英、德、苏及捷克式武器和土制枪械;在这里,我要着重说一下美械的来源。
这要从抗战时期美国向国民党军提供美援说起,在1942年,美国向国民党提供美援时,蒋介石向美国一开口就要求美国向其提供100个师的武器装备,美国则答应提供60个师的美式装备,分为两期,第一期为30个师,时间为打通滇缅路之前,待打通滇缅路之后再提供第二期的30个师,而后在开罗会议上,蒋向罗斯福要求将提供的装备增加为三期计90个师,罗斯福答应了。因此,从1942年底开始,美国开始装备国民党军,第一期提供的装备为国内的30个师与驻印军6个师,共计36个师,而在打通滇缅路之后,一方面因为蒋介石赶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