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实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实习报告是展示自身实习收获成长的重要报告,那么实习报告该如何写呢?精选了一些关于实习报告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一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了解水厂和电厂的基本设施和生产流程。建立专业知识的整体轮廓,使得以后学习专业课时能联系实际,理解更深入,学的也更扎实。
二实习资料:
周二我们参观了太原市呼延水厂,周四参观了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第一站:呼延水厂
太原市呼延水厂位于太原市北郊汾河西岸呼延村西南侧,是"引黄入并"工程重点配套项目。是太原市第一个大型面水处理厂,也是全国少有大型面水处理厂之一。该厂以长距离输送到汾河水库黄河水为水源,采用机械混合、竖流式孔室絮凝、斜板沉淀、带表冲虹吸过滤和氯氨消毒净水工艺流程,并对滤池反冲洗废水沉淀池排泥水进行了回收与处理。
其生产流程为:
1配水井
配水井按近期规模80万m3/d设计,共1座,分独立2格,停留时间2min,采用自由式溢流堰配水。为使配水均匀,配水井设有稳流区;底部积泥采用小斗并设池底阀排除。
2混合池
混合池每组按20万m3/d规模设计,每座净水车间内设两组,停留时间2min。采用垂直轴机械搅拌混合,一组设2台搅拌机。
3.絮凝池
絮凝池采用竖流式孔室絮凝,每组按10万m3/d规模设计,共8组,分设两座净水车间内,停留时间T=40min。絮凝池分格逐级放大;进口端流速0.5~0.7m/s,出口端流速0.10~0.15m/s;G=30~60s-1,GT=104~105。
季节变化,原水水质差异较大,为使絮凝池能适应原水水质变化,特设闸板控制超越渠,使水流池内能以20min,30min,40min3
种停留时间运行。为防止积泥,絮凝池底部布置有穿孔排泥管,管道末端设置新型排泥角阀,所有排泥阀分为两大组分别排队依次排泥,排泥周期可原水水质变化状况灵活设定。
4.沉淀池
沉淀池为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每组按10万m3/d规模设计,共8组,分设2座净水车间内。
沉淀池停留时间60min,水平流速16mm/s,斜板长度为1.2m,斜板倾角60°,板间间距100mm。
每组沉淀池分配水区、稳流区、沉淀区和出水区。各区池宽相同,长度不同。配水区设有配水花墙,使水流沿宽度均分;稳流区设刮泥机2台;斜板沉淀区上部设悬挂式斜板,下部设4台直径15m刮泥机;出水区分设18根集水支槽和1根总槽,水流经出水花墙进入集水支槽,再汇入总槽。所用刮泥机为中心传动式,排泥方式为重力强制排泥。
5.滤池
滤池为带表冲虹吸滤池,每组按20万m3/d规模设计,共4组,每座净水车间设2组。每组滤池分为8格,单格滤池面积为148.8m2。8格滤池采用双排布置,中间为集水渠、出水渠等,两侧为排水系统。
滤池设计滤速7.5m/h,过滤水头2.0m。
进水采用虹吸管和溢流堰,反冲排水采用虹吸管、排水支槽和排水总槽。滤料采用双层滤料:石英砂滤料,有效粒径为0.6mm,厚度600mm;无烟煤滤料,有效粒径1.2mm,厚度200mm。承托层粒径2~20mm,厚度200mm。
每格滤池内设有固定式表面冲洗系统,用喷嘴布水,每个喷嘴服务面积为0.32~0.36m2。表冲水由专用水泵供给,表冲水强度为2.5~3.0L/(m2·s),表冲时间为4min。
6.回收水池
每40万m3/d规模设回收水池1座,分独立2格,按1格滤池1次反冲洗排水量设计,接纳滤池反冲洗排水,并回收至配水井。
7.清水池
清水池调节容积按设计规模15%设计,近期分2座,每座容积为6.0万m3。为方便运行,便于清洗,每座分独立共壁两格。
清水池进水管为DN20xx钢管。因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留有深度处理场,且预留了3.0m水头,避免出现清水池低水位时进水管空管,特清水池进水端设水封堰,堰顶高于进水管顶1.20m,以保证进水管处于常满管状态。
8.加药间
加药间按近期规模80万m3/d一次设计,土建一次建成,设备分期安装。混凝剂主要采用液态碱式氯化铝,投加量40mg/L(按液体商品用量计),投加药剂浓度10%,贮量按30d用量计。采用固体精制硫酸铝为备用混凝剂,投加量30mg/L(按固体商品用量计)投加药剂浓度10%,贮量按15d用量计。
药剂配制设固体药剂溶解池3个,每池有效容积11.5m3;药剂稀释池2个,每池有效容积23m3;混凝剂投配池3个,每池有效容积38m3;每池均设搅拌机1台,超声波液位计和浓度计各1只。
设3台混凝剂投加计量泵,2用1备,单台投加潜力3600L/h,工作压力0.35MPa,投加量由原水流量、药液浓度及SCM控制。
9.加氯、加氨间
加氯加氨间按近期规模80万m3/d设计,土建一次建成,设备分期安装。主要设计参数为:加氯量6.0mg/L,其中前(中)加氯量4.0mg/L,后加氯量2.0mg/L;加氨量0.5mg/L。加氯分前(中)加氯和后加氯两个系统,前加氯和中加氯不同时进行,原水水质状况二者只取其一。前加氯点沉淀池进水管,中加氯点滤池进水渠,后加氯点清水池进水管。加氨点也清水池进水管,后加氯点之后。
加氯机室内设12台全自动真空加氯机,其中6台为前(中)加氯机,采用流量比例控制,4用2备,单台投加潜力40kg/h;另6台为后加氯机,采用复合环控制,4用2备,单台投加潜力20kg/h。设液氯蒸发器3台,2用1备,单台潜力150kg/h。氯库内设2组工作氯瓶,1用1备,每组6个吨级氯瓶,每2~3d更换一次。
加氨系统设6台全自动控制加氨机,4用2备,由后加氯投加量信号比例控制,单台投加潜力5.0kg/h。氨库内设2组工作氨瓶,1用1备,每组6瓶半吨级氨瓶。
第二站: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
第一次来到太原第一热电厂,在进电厂电厂之前,厂内师傅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电厂的基本历史和入厂安全教育。
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建立于1953年,属"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五十年来,经过六期扩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装机容量127.5万千瓦的现代化大型热电联产企业。至20xx年底,为国家发电1020.53亿千瓦时,供热2.63亿百万千焦,负担着太原市1000万平方米,80万居民的集中采暖供热和部分工业热负荷,为省城清洁生产和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厂生产电能的流程如下:
火力发电的基本生产过程是,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将其热量释放出来,传给锅炉中的水,从而产生高温高压蒸汽;蒸汽透过汽轮机又将热能转化为旋转动力,以驱动发电机输出电能。
像太原第一热电厂这样的大型燃煤的火电厂,一般采用煤粉炉,其生产过程是:将进厂的原煤经碎煤机破碎、磨煤机磨成煤粉,用热风吹送,喷入锅炉炉膛,透过煤粉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首先加热炉膛内的水冷壁管与过热器管,然后经过烟道内的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而进入除水在锅炉炉膛内生成饱和蒸汽,透过过热器时,继续被烟气加热而变为过热蒸汽,经主蒸汽管送入汽轮机,并在汽轮机
内膨胀作功后,进入凝汽器凝结成水。该凝结水经低压回热加热器进入除氧器,再经给水泵、高压加热器送入锅炉。从汽轮机某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分别送入回热加热器和除氧器,供回热给水和加热除氧。为了补偿蒸汽和水的损失,还须将经过化学处理的补充水加入除氧器,除氧器出来的水才能供给锅炉使用。为使蒸汽在凝汽器内凝结成水,还务必不断用循环水泵将冷却水送入凝汽器中的冷凝管内进行热交换,这就又构成一个冷却水系统。冷却水或直接江、河、湖泊并排放入江、河、湖泊,或在冷却塔式喷水池中与大气进行热交换以重复使用。
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以后,推动转子转动,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再透过一系列电气设备及输电线路送至用户。这就是一般的大中型凝汽式燃煤火电厂的生产过程。
实习心得:
短短两天的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到了实际与理论的差别,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虽然目前我们所学的知识有限,对电厂师傅所讲的有些东西还不是很了解,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带给了一个立体的思维,对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只有透过实践才能了解我们所缺乏的知识,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好好加强一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虽然有点累,但对我们以
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十分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实习,也十分感谢三位老师的辛苦陪伴。
自来水是指透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贴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它主要透过水厂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由自来水厂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经过沉淀、消毒、过滤等工艺流程的处理,ZUI 后透过配水泵站输送到各个用户。
一.实习目的
1.1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性质,端正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了解自来水厂的工作流程,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消毒等过程,弄清楚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来水是怎样出现的,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自来水厂概况
2.1株洲自来水厂取水于湘江经过絮凝,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过程,除去水中的杂质,如悬浮物、胶体、溶解物等后,供应给株洲居民。
三.自来水厂工艺流程
3.1流程示意图
3.2处理步骤
1)湘江水源取水。
2)加药。进水处加氯,去活氯化铝,絮凝剂,作用是让有机物和杂质构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在经过混合槽和药剂充分接触反应。
3)沉淀。在沉淀池中构成比重较大的絮状体,反应池中的藻类和活性基泥定期清洗,到沉淀池是可沉淀矾花。沉淀池分为沉淀部分和出水两部分,流速很慢,便于杂质沉降。
4)过滤。除去细小杂质。过滤池底部有单层晶质石英砂,用来除去细小杂质,水中藻类定期打捞。滤池内含1m深的沙颗粒用于过滤,过滤52个小时后开始进行曝气,悬浮杂物透过排水槽进入到回收泵房,曝气必须时间后静置一段时间,上层清液流入沉淀池进行二次过滤,下层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加聚丙烯酰胺,构成固体废物,做成泥柄。
5)消毒。加氯分为前加氯、中加氯、后加氯。水出沉淀池后加氯,绿球能穿过细菌的细胞壁,破坏细菌内部的消化酶,使其不能正常消化,从而杀死细菌。由于液氯的体积小,容易保存,故一般才用液氯。加氯方法是液氯与少量水混合后,透过管道送入水中。要注意的是,氯气剧毒,进行加氯操作时要注意安全。若有液氯沾到身上立刻进行清水冲洗,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6)清水池。水从沉淀池出来后进入清水池。清水池能延长氯与水反应的时间,确保消毒完全。
7)二级泵站。六台泵并联工作,为送水管输送自来水。1)一般水进过上述处理工艺,只要浊度小于1.,氯浓度0.3到0.7之间就可输送到城市管网。而株洲自来水厂的水浊度一般持续在0.2左右,水质质量远高于国家标准。
四.实习心得
自来水的消毒方法主要有紫外线消杀、膜法、氯气、臭氧法等。我国水处理普遍采用氯化工艺。它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但加氯可与水中有机物发生代替反应生成有机囟化物,即所谓的“三致”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紫外线消杀,
是透过内置紫外灯发生中心辐射波长为253.7nm的短波紫外线对流
经反应室的水体进行杀菌消毒,从而解决饮用水细菌指标的超标问题,使被细菌污染的水质到达并超过国家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其缺点是设备成本高、运行成本和技术难度大,对水的浊度要求很高。臭氧法的原料易得易运输,消杀效果好,缺点是效率低,耗电量的大。实习后我对水厂近期的工作状况,工作任务,水源问题,生产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原水—进水泵—澄清池—过滤池—加药池—沉淀池—过滤池—澄清池—出水泵。首先从泵房将水打到水池,经过滤,再加沉淀剂聚合、过滤得到清水,加二氧化氯消毒,将水储入清水池备用,再经高压泵压出供水。尤其是对水源的突变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持着谦虚的态度,抱着求学的思想,尽可能地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做到了勤于思,勤于学,勤于问。经过这次实地实习,我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
用联系起来,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有关
给水厂的工艺流程,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还懂得一些工作时的技巧,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忙。正所谓:理论务必结合实际,理论于实践。
一、实践目的
1.了解自来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2.接触不同型号的机器设备,并简单了解其功能与工作原理。
3.透过实践,初步接触工作环境,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4.透过实践,掌握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到达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目的。
二、实践单位简介
永昌县自来水厂位于县城南郊两千米处,始建于1982年10月,1983年投入生产,初期占地44亩。整个工程由金昌市市政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当时设计生产潜力5万吨/日。随着总公司经济的不断
发展,供水市场也不断扩大。20xx年供水总公司为满足市供水市场
的需求,对第三水厂进行了扩建,20xx年9月份扩建工程正式竣工,竣工后的第三水厂,占地面积达150亩,土建、配电等按12万吨水/日设计,采用法国的V型滤池及自动加药,自动加氯系统,出厂水质采用在线仪表直接显示。第三水厂每一天实际向市区供水7万吨左右,担负着城区539平方公里,55万人口的供水任务。
三、实践资料
1、自来水净化流程
混凝反应处理
沉淀处理
过滤处理
滤后消毒处理
加压、管道运输
2、具体过程分析:
(1)混凝反应处理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即:原水+水处理剂→混合→反应→矾花水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构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汕头市使用的是碱式氯化铝。根据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可知,投入药剂后水中存在电离出来的铝离子,它与水分子存在以下的可逆反应:
Al3++3H2O←→Al(OH)3+3H+
氢氧化铝具有吸附作用,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构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混合过程要求在加药后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透过水力、机械的剧烈搅拌,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散于水中。
经混凝反应处理过的水透过道管流入沉淀池,进入净水第二阶段。
(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构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这个过程在沉淀池中进行。水流入沉淀区后,沿水区整个截
面进行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污泥不断堆积并浓缩,定期排出池外。
(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透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能够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到达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持续必须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透过氯
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