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2011年11月第24卷
第4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xiCoal-MiningAdministratorsCollege
Nov.,2011Vol.24
No.4
·教育理论探讨·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李思诺
(北京威尔第姜杰钢琴学校,北京300171)
摘
《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要:
用。《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音乐;德彪西;作品欣赏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81(2011)04-0136-02
绪论
·阿施尔·德彪西(ClaudeAchileDebussy,克洛德
1862-1918)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德彪西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4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所作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1887赴意大利罗马公费留学。1887年初返巴黎后,与以马拉美(S·Mallarme,1842-1898)为首的印象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密切交往,接受了他们的美学和艺术观的影响。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听到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的东方音乐,深受启发。1894年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反应他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其中除了基本上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外,还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尚未泯灭。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他的意象,凭借乐队的织体和音色来暗示牧神的风笛、梦幻、朦胧以及色彩的变幻。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德彪西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一、创作背景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一首田园诗“奇迹般晦涩难解”启发而写成的。从题材上看更接近交响诗。马拉美的诗篇共116行,虽想象丰富、描绘精致,但总的来说,除意境可以理解外,别的却朦胧、神秘、晦涩难懂。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李思诺(1984-),北京威尔第姜杰钢琴学校教师。
作品诗中描绘了古罗马、古希腊神话故事中,
“潘”的冥想。潘其实是半人掌管田野和森林的牧神
半神,他虽然长了一副人的面容,但头上长角,身后带尾,还长着两只山羊腿,是一个十分单纯,具有美感的形象。乐曲着重描绘在穿过林间的那道午后温柔和煦的阳光中,牧神酒后昏昏沉沉地倚在大树下睡去,睡梦中冥冥回忆起水仙女们在水中优美的倒影,和他追求三个水仙女时的情景。1894年12月22日《牧神午后前奏曲》首次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马拉美在出席这次首演之后,把《牧神午后》原诗的一份副本寄给德彪西,并写下了赞美的诗句:“林间的神灵,如果你的笛子由于气息充足而发音美妙,那么请你听听德彪西吹奏时飘来的那种光辉吧。”可见乐曲不仅体现出原诗的想象和意境,而且情绪更明朗热情。这部作品的成功,使德彪西成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此曲也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二、作品分析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的管弦乐作品,作者在旋律线条、曲式结构、和声进行和配器方面都有创新。在和声方面,这首乐曲没有运用太多的传统和声进行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非三度叠置的和音,增强了色彩感。在配器手法方面也很独特,他刻意强调了木管乐器组的作用,使用三支长笛,并且多用它中低区的音色,还有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单簧管以及两支大管。在铜管乐器组只使用了四支在音色、音质上接近木管组的圆号。打击乐的使用也很少,只是在乐曲尾声时用了两个定音钹来烘托气氛。此外还有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队。在曲式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