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兴起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选曲填词、按词选曲。
“学堂乐歌”的意义: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了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学堂乐歌”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家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启蒙音乐教育家。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儿童歌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注意和爱国注意思想、自己创作。
李叔同: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我国近代的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称为我国佛教界的以为资深大法师。 早期作品表现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祖国歌》;还有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歌曲,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 ,如《送别》、《春游》。
近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赵元任的代表作:《卖布谣》、《织布》、《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听雨》、《也是微云》、《我们不买日货》、《抵抗》、合唱《海韵》。
赵元任的创作特点:1.他正确指出具有中国风味的曲调是建立在五声性音阶基础上的音调;
2.他是当时最早吸取民歌小调,乃至广泛吸取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的音调来进行创作的一位作曲家;
3.他是我国近代作曲家中最早对西洋多声创作技巧民族化进行大胆探索的突出代表人物。他明确指出:简单引用西洋的多生技巧(特别是有关和声的技巧)去结合中国民族音调存在风格不协调的问题。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1922年,创办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任主编。 1927年,创办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黎锦晖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表演: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
儿童歌舞剧: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
刘天华及其音乐创作
坚持“国乐改进”
刘天华的音乐美学观: 1.平民艺术观;2.强调艺术的美育功能;3.以科学的精神来改革民乐
刘天华的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独弦操》、《月夜》、《烛影摇红》、《苦闷之讴》、《闲居吟》、《悲歌》;琵琶独奏曲3首:《改进操》、《虚籁》、《歌舞引》;丝竹合奏曲1首:《变体新水令》;二胡练习曲一套(47曲);琵琶练习曲一套(15曲)。
阿炳的留下的作品: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
阿炳的创作特点:
1、标题性,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联;
2、结构上遵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手法:变奏、连缀;
3、旋法是典型江南回旋式、缠绕式。
黄自的创作
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赠前敌将士》等;
合唱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旗正飘飘》、《抗敌歌》、无伴奏男声四部合唱《目莲救母》;
以我国古诗词创作的独唱艺术歌曲,如:《花非花》、《点绛唇》、《卜算子》;
为音乐会演唱所写的独唱艺术歌曲,如:《春思曲》、《思乡曲》、《玫瑰三愿》;
为电影配乐,如故事片《天伦》主题歌《天伦歌》;
少儿歌曲,如《西风的话》、《雨后西湖》、《燕语》、《本事》、《睡狮》、《秋郊乐》、《踏雪寻梅》。
聂耳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
群众歌曲主要反映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其次还有工人歌曲,如《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打长江》;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
聂耳工人歌曲创作的特点:
1.歌曲体裁短小、集中,富于概括性;
2.直接采用劳动中独特的音调、节奏以及一领众和,或相互交替模仿的演唱风格,塑造工人阶级的形象;
3.在音乐创作中力图突出一成不变的对劳动生活的外在形象刻画,着力于对工人阶级内心感情的抒发。
聂耳的创作从词曲结合和歌曲结构原则两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词曲结合方面,易于演唱并富于感人的力量,常用短促有力的音符和休止符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以此概括地反映当时紧张、动荡、搏斗的年代。
歌曲结构上:1.为了适应新诗和内容的需要,常用一个动机或主题基础上,一气呵成的多种不均衡曲式结构,与传统曲式相比有了突破与创新;2.吸收融汇传统民间音乐与外来音乐,创作出的音乐形象准确反映了30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面貌。
聂耳的特点:
1.革命音乐家;
2.与广大群众结合反映被压迫人民的形象;
3.创作上运用民族音乐因素和和弦,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新民族音乐。
吕骥:《新编“九一八”小调》、《聂耳挽歌》、《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射击手之歌》
任光:为电影《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空谷兰》、《王老五》、《迷途的羔羊》作曲。
麦新:《大刀进行曲》
孙慎《救亡进行曲》
孟波《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贺绿汀《工人的歌》、《心头恨》、《春天里》、《四季歌》
沙梅《打柴歌》、《船家女》
阎述诗曲 光未然曲《五月的鲜花》
张寒晖《松花江上》
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
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
合唱《一九四二年前奏曲》、歌舞剧《徐海水》、秧歌剧《烧炭英雄张思德》、管弦乐《森吉德玛》、歌曲《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主义进行曲》。
电影歌曲《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
贺绿汀的声乐作品有根据民歌进行改编的《东方红》等,又有按照民间歌曲的形式特点创作的《保家乡》,还有借鉴国外创作形式而写、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清流》等,更有以国外革命歌曲的风格、形式表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气质的《游击队歌》等。
器乐创作,有效地探索了西方器乐创作的民族化和民族器乐的现代化,将清新朴实的民族特色与严谨洗练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贺绿汀作为音乐教育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建立和完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音乐理论家,贺绿汀对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创作评论、理论研究、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思乡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关音乐发展全局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滏阳河》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其中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1部交响诗(钢琴谱,未配器),1部大型管弦乐曲,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群众歌曲分两类:一类是赋予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 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做棉衣》、《打到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在太行山上》等。
抒情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等。这些作品多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有着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
劳动歌曲:《拉犁歌》、《搬夫曲》、《炭夫曲》、《顶硬上》、《起重匠》等。
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
大型声乐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分为“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丰收”,其中代表作《二月里来》。 《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音乐风格:全曲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
1.《黄河船夫曲》的主要动机:象征斗争和力量
2.《黄河颂》的主题: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宽广和自由奔放
3.《怒吼吧,黄河》的主题: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主题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人民的斗志和力量的集中表现。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全部音乐发展的总结。在斗争主题基础上也穿插着苦难的主题和对民族的歌颂,但是斗争还是主要的,并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此,整个套取的音乐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统一性。
音调风格上,不仅引用了民间的音调(如《黄河船夫曲》),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等),而更重要的是他并不以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运用民间形式作为目的曲追求,而是把它们用来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内容服务。因此,在这里他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民族形式,创造了真正具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
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包围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以及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942年全党进行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普遍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高了认识,于1943年春节首先在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
秧歌剧是一种熔戏剧、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创编而成的广场歌舞剧。
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
反映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兄妹开荒》、《动员起来》、《刘顺清》;
反映根据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减租会》、《说理会》等;
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牛永贵负伤》、《周子山》 。
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大意义:
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它为当时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经验;
2.它为利用原来民间旧艺术的形式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并为后来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它为根据地革命文艺的蓬勃发展,训练了一支新的文艺队伍,因而对其他各种文艺形式体裁的民族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歌剧的发展
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1.《白毛女》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种人物形象的问题。已中国不同的民歌河西区音乐味基本素材,借鉴西方的音乐发展手法,创作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唱段,并以音乐的变化推动剧情的发展,经过戏剧化和性格化的艺术创造,成功地刻画了杨白劳、喜儿、黄世仁、黄母等诸多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准确表笑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2.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歌剧的艺术表现中,以增强戏剧性。如用歌唱来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情景;用歌唱来介绍剧中的主要人物;用独白来叙述某一事件;用歌唱结合道白的方式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如喜儿、杨白劳的独唱;第四幕喜儿获救后的众人合唱;第五幕声讨黄世仁人大会上的群众合唱等。
歌剧的内容既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外,歌剧剧本也富于浪漫主义地保留了民间有关“白毛仙姑”这种传奇式的情节,并使之提高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哲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