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附件: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技术大纲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六年五月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目 录
1.总论 ....................................................... 1
1.1.工作背景 ............................................... 1
1.2.规划原则 ............................................... 2
1.3.规划编制依据 ........................................... 2
1.4.规划范围与目标 ......................................... 3
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 4
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 5
2.1.基本要求 ............................................... 5
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 6
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 8
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 9
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 10
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 10
3.1.基本要求 .............................................. 10
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 11
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 13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 14
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 14
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14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 14
5.1.基本要求 .............................................. 14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 15
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 16
6.1.基本要求 .............................................. 16
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 16
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 18
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 19
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 19
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 20
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 21
6.8.规划实施保障 .......................................... 21
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 23
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 23
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 23
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 23
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 23
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 24
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 24
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 25
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 26
9.工作成果提交 .............................................. 26
9.1.地市级规划成果 ........................................ 27
9.2.省级规划成果 .......................................... 27
9.3.国家级规划成果 ........................................ 27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1.总 论
1.1.工作背景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饮用水作为一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目前在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而根据1996调查报告,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至83.31%和27.71%。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尽管各省市对水源地的保护工作都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的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立法、执法水平和管理手段上差别很大,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保障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
— 1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委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工作旨在进一步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1.2.规划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情况调查过程中,求真务实;国内外比较分析、规划方案制定、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中,均应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规划中切实体现以防为主的思想,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重点深入的原则:对全国各级各类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规划,重点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规划方案应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的全面落实。
与流域污染控制相协调的原则:涉及跨行政区的饮用水水源
地,应与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统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公众参与的原则:饮用水安全关乎全社会千千万万民众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1.3.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 2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1.4.规划范围与目标
1.4.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
1.4.2.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达到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明确、便于操作的目的,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近期):2006~2010年;
第二阶段(中期):2011~2015年;
第三阶段(远期):2016~2020年。
1.4.3.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年):全部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基本遏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
— 3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中期目标(2011~2015年):不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排污总量大幅削减,水源地水质得到一定改善;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饮用水水源水质明显改善,稳定达标。
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 4 — 图1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全面核定已经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补充划分没有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地,为规划方案提供基础;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控制工程规划、管理能力建设规划、工程实施效益评估等,并在典型区进行技术示范;同时,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各级规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2.1.基本要求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部分是规划方案制定的基础,以县级以上城市为单位,开展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调查、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2.1.1.工作基本要求
(1)调查成果分级分类反映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基础情况,满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需求。
(2)调查突出可操作性,以国家、省市总体指导,以县级市为单位向地级市、省、全国汇总。
(3)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适当补充监测。
2.1.2.调查方式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方式分为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现场监测三类。其中,以资料收集、调研为主,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料;以现场监测为辅,充分利用现有监测条件,对调查数据进行补充完善。
— 5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2.1.3.提交成果
(1)报告文本:以地市级为单位,编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基础情况、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
(2)图表及其他附件:饮用水水源地调查相关数据,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报告相关图件,如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分布图、污染因子污染状况分布图、水污染趋势分布图等,大型饮用水水源地要求地图比例尺大于1:5万,小型饮用水水源地地图比例尺1:1万。各类调查相关数据光盘。
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以城市为基本单元,调查统计分析与城市用水活动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供水及用水状况,水源地基础情况等方面。
2.2.1.城市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用以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情况,为分析评价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供基础。具体内容包括:
(1)行政区划分,城市人口数量、结构及分布,国内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及布局等方面的现状。
(2)与饮用水源水质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情况,重点调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
(3)城市总体发展、社会、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城市行政区划图、产业布局图。
2.2.2.供水及用水状况
城市供水及用水状况用以掌握城市供水及用水结构、用水水平 — 6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等。城市用水调查包括城市所有用水活动的用水情况,即包括生活用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城市供水调查包括向城市供水的所有水源,即包括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具体调查内容包括:
(1)居民家庭用水总量、用水价格。
(2)集中供水量、供水人口,分散式供水量、供水人口。
(3)生产运行用水、用水价格。生产用水包括工业及建筑业用水,循环使用率。
(4)社会服务用水总量、用水价格。服务业用水包括公共服务用水、消防及其他用水。
2.2.3.水源地基础情况
水源地基础情况主要针对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水源地的基础信息、取水情况。
(1)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包括水源地名称、地理位置及地理坐标、水源类型(如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取水量等。
(2)饮用水水源地运行状况。包括水源地类型、建设时间、工程设计采水量、实际取水量、采水方式等;水源地类型中是否属于应急水源进行注明。
(3)对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包括所在水系或河流湖库自然属性的调查,如面积、长度、流量、水位、水深、蓄水量、降雨量等水文数据;所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图、地形地貌及土壤分布图。
(4)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其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岩性、地层、构造、包气带厚度、含水层及包气带、地下水
— 7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
(5)饮用水水源地所在水环境功能区及其编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编码统一采用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中二级分区编码、行政编码、水源类型编码及序号等四层编制。
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1)地级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调查
收集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常规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属于地表水水源:包括目前已经进行监测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表1、表2和表3中各项指标。此外,湖泊、水库水源地,补充总磷、总氮、叶绿素a和透明度四项指标。
属于地下水水源:包括目前已经进行监测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各项指标。
时间:2005年各月数据
(2)县级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调查
已经开展日常监测的县级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同城市集中水源要求。
没有开展日常监测的县级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选择PH值、硬度、总溶解性固体、CODMn、NH3-N、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挥发酚、砷、Hg、Cr、Fe、Mn、Cd、Pb、大肠菌总数、细菌总数等主要指标,开展补充监测。
按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监测三次。
水质监测点(断面)的布设和监测方法,参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 8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水污染源调查包括污染源类型、污染来源及时空分布。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污染源。其中,面污染源及内污染源调查主要针对湖库型水源地。
2.4.1.点源污染调查
主要调查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的污染排放情况,包括工业企业、居民生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污水排放口。此外,还应关注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固定点源,如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油库等违章建筑物或建设项目。其中,水源地违章建筑和建设项目的确定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为依据。
(1)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和污染源调查:已划定保护区的,调查仅限于饮用水源一级、二级及准保护区内;未划定保护区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对取水口水质有直接影响的排污口和污染源。
(2)排污口调查包括排污口名称、排入水源地污水量、污染物量、污染源类型(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污染源位置。其中,污染源位置指明与水源地取水口的距离和相对方位。主要污染物以各类污染源的特征污染物为主。
2.4.2.面源污染调查
针对中、小型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流域,开展面源污染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城镇地表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分散式畜禽养殖等。调查指标项根据不同面源污染类型予以选择。
其他环境问题调查包括海水侵入、渗坑偷排、公路及铁路等潜在源和移动源,在调查报告中说明。
— 9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主要针对中小型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指标调查。
(1)水源地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工业、交通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农业种植用地。
(2)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自然湿地的面积及维护情况。
(3)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源地周边采石场、裸地面积,坡耕地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比例,水土流失及治理面积,土壤侵蚀模数等参数。
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3.1.基本要求
3.1.1.工作要求
以基础状况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状况评价,阐明县级以上城市的饮用水污染现状、污染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3.1.2.工作方式
技术支持单位提出评价报告的要求格式。
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状况评价。编制市级评价报告,再汇总成为省级报告,最终形成国家级报告。
3.1.3.提交成果
(1)地市级汇总辖区县级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2)省级汇总辖区地级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 10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3.2.1.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源地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水质类别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及劣Ⅴ类评价;一级水源保护区以Ⅱ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二级水源保护区以Ⅲ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给出是否达标、主要不达标污染指标、超标倍数等。
补充项目及表3中有毒有机物和地区特定监测项目按达标、不达标评价。分析水体主要污染类型。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湖库类水源地富营养化按“贫”、“中”、“富”评价。富营养化评价包括总磷、总氮、叶绿素、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5项。
(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采用卡尔森指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mTLI( ) Wj TLI(j) j 1
式中: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rij2
Wj rijj 1
— 11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表1。
表1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的相关关系rij及rij值
2(2)单个项目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
(1)TLI(chla)=10(2.5+1.086lnchla)
(2)TLI(TP)=10(9.436+1.624lnTP)
(3) TLI(TN)=10(5.453+1.694lnTN)
(4)TLI(SD)=10(5.118-1.94lnSD)
(5)TLI(CODMn)=10(0.109+2.661lnCODMn)
3式中:chla单位为mg/m, SD单位为m;其它项目单位均为mg/L
(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包括: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和重度富营养。与污染程度关系如表2:
表2 水质类别与评分值对应表
— 12 —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3.2.2.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地下水水质指标分为一般化学指标、细菌学指标等类别,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及劣Ⅴ类评价类别,填写达标和不达标。以Ⅲ类地下水标准值为限值,列出是否达标、不达标指标、超标倍数等。对于有多年观测资料的水源地,针对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所处的形势、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所处的形势。
(1)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估
分类别(地下水、地表水)地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水源地保护现有地方法规及其执行情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情况、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及其运行情况、已实施的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行政管理、信息发布等。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状况、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评估当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
(2)主要问题识别
分析现有和面临的问题,如保护区内企业排污问题、跨行政区用水纠纷及流域统筹安排问题、监管能力建设问题等。分析识别当前拟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寻求有利于解决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