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发布时间:2024-11-08   来源:未知    
字号: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学习古代文论这门课,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徜徉于古人的思想海洋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感受古人的思辨,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睿智。这门课程内容及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大,涉及面广,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鉴于兴趣和其他一些原因,我简单地谈谈孔子的文学思想及自己的一点拙见,如有偏颇,也仅是一家之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论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甚至今天,孔子的一些思想还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标准,以“诗三百”为人格修养的教材,从而将其文学理论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孔子的文论思想不仅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还涉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批评的标准等问题。

一、 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语·阳货》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并对此做出了专门的阐释。那么,“兴”、“ 观”、“ 群”、“ 怨”,是什么意思呢?

“兴”,感兴、感发。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且包含着普遍道理的文学艺术,感染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意志,使其兴奋激动,表现出某种情绪,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教育。我觉得“兴”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理智的制约,也不用升华读者的思想境界。

“观”,就是观察,看之意,不仅可以观各国的政治来知其得失,也可以观察人的品行志向,可以知人论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习俗、风尚,及其重大事件,甚至能分析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盛衰之势,考察社会政治的利弊。孔子提出的“可以观”思想,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他把文学看成是一面反映社会政治状况,习俗风尚的镜子。

“群”,是指全体社会人们之间的“群”,具有普遍性。文学作品可以起到让广大读者沟通感情,密切交往,交流思想,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孔子主张的“群”,重在强调人和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先秦时期的孔子,已经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足以证明其远见的卓识,超人的智慧。人,处在社会之中,不可能脱离这个群体而存在,只有

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互动,社会才可以发展,人才可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怨”,在孔子看来,主要指的是“怨刺上政”,即对社会政治的怨刺和作者的牢骚不平。我们知道《诗经》里,就有许多含“怨”的作品,对不合乎“仁”的现象的指责和不满,对“礼”的破坏的愤懑和不平,还有关于男女爱情、婚姻不称意而产生的怨恨等。“怨”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把自己内心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喷洒出来,然后一吐为快,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评。“怨”在孔子文论思想中分量很重,它开启了文学作品批评社会、批评文学的先河,对之后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全面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有情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论语 雍也篇》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处的“文”是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是指内在的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礼与仁的关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极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应该不偏不倚,做到适中。

《论语 八佾》说道:“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孔子认为,绘画要先有好的质地,然后才可以随意的添加色彩,它旨在说明作品必须先要用好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加工与修饰。子夏从孔子的回答“绘事后素”中,领悟到先仁后礼的道理,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里的礼,是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即礼节仪式,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该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就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孔子强调文质并重,要求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把这称为“尽善”、“尽美”, 他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对后世的绘画、文学创作、舞蹈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也仍然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艺术创作方面,二者的统一都是人们进行活动时所尽力遵守的,若有一方面的失衡,就必然会影响事物整体的美的效果,不被人所喜爱。

三、 文学批评的标准

孔子在评论诗歌总集《诗经》 三百篇时提出了“思无邪”的文学批评的标准,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于“思无邪”的解读,众说纷纭,下面简要列举几种:(1)杨伯峻《译注》中说,“思”是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做作“思想”解。(2)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思无邪者,此诗之言。诗之本体,论功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

此一句可以当之也。”(3)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思无邪,乃是要使人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各家的说法不同。“思无邪”源自“诗经”,“思”原来是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无邪”是描写人神情专注的样子,孔子赋予其新意来概括《诗经》特征。

从刘宝楠的解说中可以得知,“思无邪”是指诗的内容符合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审美标准和伦理道德。不过,单从内容上来概括《诗经》的特点,有些片面,因为《诗经》中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有歌功颂德的,描写爱情婚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歌颂劳动者的,很难用“思无邪”来作出评价和判断。

孔子的“思无邪”批评标准从艺术上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意思是说,好的文艺作品表达感情要适度,欢乐而不放纵,哀怨却不过于悲伤,感情的表达要有节制,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男女关系、青年恋爱都应在“和谐”的尺度之内,在“合礼”的规范之内进行和完成,必须是合乎礼和合乎规范程序的。可见,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政治、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即“思无邪”,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对于孔子的“思无邪”批评标准,我们不仅应该从思想内容层面来理解分析,还应该从感情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制约,即“中和”的角度来剖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的领悟到孔子这句话中的精髓所在。孔子的文论思想内容很丰富,以上只是简单涉及,还有其他的

文院还有这么年轻、这么漂亮的老师呀!,通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某些思想还真是抽一些思想理论没有提到。

接下来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感受。在开课之前,我就想本门课程一定是及其枯燥、乏味的,一听到“文论”二字我就从心底里怕了,并且还是“古代”,觉得想要攻下它,任务着实太重了。怕课程的枯燥,又担心错过精彩内容,我还是选择了本课程,第一堂课初次看到了老师的容颜,我和同学议论到:我们象,很难懂,但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还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的,老师授课时,总是化古人思想的抽象为具体,有助于我们理解、领悟古人的思想。同时,涉及课外内容,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大大开拓了同学的视野,丰富了课堂内容,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老师推荐的相关视频,我总会在课下抽时间看完,内容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有些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很大,使我感触颇多,一个人总会去想它、思考它,确实耐人寻味。尽管说我有时上课注意力

不集中,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古代文论的,接触了以后你会发现,它并不是像你想象中的那么苦涩无聊,我还是学到了许多知识,视野也开阔了很多,最起码从心理上喜欢一些古人的思想了。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