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概述
卫气营血理论作为温病的辨证体系是在清代确立的;
由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后经温病学家如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等加以
充实和完善;
最终形成具有独特证治内容的辨治体系。2
(一)立论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以《内经》、《伤寒
论》等著作中有关“营卫气血”生理、病 理内容为立论基础。
(二) 实践依据 汲取前人学术经验; 运用传统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问题;
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
的思维; 上升为理论——创建新的学说 。
叶天士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创立卫气营 血辨证的实践依据。 功能方面:“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层次部位:“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 治疗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 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 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一)区分证候类型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1、卫分证(1)生理功能:①卫气是人体的阳气之一,主要敷布于人的体表,以 温养肌肤。 ②有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的作用。 ③它内与肺气相通,外司毛孔,汗腺的开合。
(2)定义: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有异议),导致卫气(气没有意义、偏正复词)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证候 类型。7
(3)临床特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等。
(4)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非败血证,肺炎等 的发热寒战)。
(5)病理特点:温邪袭表,肺卫失宣。(6)证析: (略)8
(7)传变:① 卫分为病变之最浅层,病变程度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如治疗准确、及时,邪 可从表而解。 ② 感邪过重或治不及时,则邪传气分,病 邪进一步发展。 ③ 也可由于心阴素虚,或感邪较重,或失 治误治,心气劫伤,使邪由肺卫而逆传 心包,则病势更重。9
2、气分证(1)生理功能: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力量的基础, 又是人体整体的防御机能,根据《内 经》对气的论述,其生理功能可分为 以下三个方面。 ①输布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②抗御外邪,维持体温; ③是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10
(2)定义: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 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3)范围:凡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气分证的病变范围 比较广泛,涉及的脏腑
比较多,有肺胃、 脾、肠、胆、膜原、胸膈等不同。
(4)临床特点: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 主症是壮热、不恶寒。11
(5)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6)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邪正均盛,剧烈抗 争)。
(7) 证析:略12
(8)来源及传变: 受邪途径是:①由卫分传来;②温邪直入气分; ③因伏邪内发而致。
传变:①气分病变较卫分深入一层,持续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然尚 未影响脏腑物质,如治疗及时, 治法恰当,就可使邪去病愈。 ② 邪盛正伤可内陷营血分。 ③ 邪正相持,病邪羁留。13
(9)湿热气分证①病变部位:膜原,胆腑,肠腑。 ②共有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③基本表现: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 这也是判断气分有无湿热的标志。
(10)补充:气分证的辨析要点①明确病位,区分类型。 ②分清邪热内蒸,内郁的不同态势。 ③注意传变趋向。 ④辨察有无痰湿兼夹。14
3、营分证(1)生理功能:①营气源于水谷之精微,运行于经脉之中,内则 营养五脏六腑,外则润泽筋骨皮毛; ②营气通于心,心主神明,主宰人体的一切精神活 动。
(2)定义: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产 生的(非一个)证候类型。
(3)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 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15
( 4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少苔。 (5)病理特点:营分热阴伤,扰神窜络
(6)证析:略(7)受邪途径及传变: 受邪途径:①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热邪在气分不得清泄,则 津灼正亏,致进入营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