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补--马原理
1.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补--毛中特
1.“四个全面”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
措施:第一,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二,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 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 利用外资和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第三,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规则才更公正、合理。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变化、国际经济规则面重构的条件下,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要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大“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促使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四,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
国家安全。树立开放的安全观,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核心利益;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采取综合对策,既要注重传统安全, 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
3.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5点重要主张,回答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也回应了当前两岸民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社,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5.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第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6.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习近平提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补--史纲
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两者是“姊妹篇”,有如鸟之两冀、车之双轮;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为了锻造我们事业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6月5日他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2)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
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全会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决定提出,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建议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4)全面从严治党。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2014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5年4月,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陆续展开。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增补--思修法基
1.确立成才的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大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着力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思想道德与法律体系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3.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4.中国精神是强国之魂
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5.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6.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其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7.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革命者,以自己的行动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成为率先践履革命道德的典范。(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8.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9.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对于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构筑法治中国大厦的骨干工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1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1)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1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中国,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13.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而人治思维则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而人治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民主思维;而人治思维是少数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14.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起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15.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是各种权利中十分重要的权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①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②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③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④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权利的分类:①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②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③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④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3)法律义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②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③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④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①辩证统一。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2)一律平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3)互利互赢。
16.依法救济权利
有权利就有救济,或者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司法救济。(2)行政救济。(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4)自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