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实现就业是大学生的成长之根,家庭的希望之源,社会的和谐之基,毕业生就业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业大学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入主流、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为就业指引方向,以服务国家发展建设为毕业生的职业引导目标,开阔思路、创新方法、踏实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倡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形成了立足基层、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良就业传统。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以及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形成了学校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第一章 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结构与特点
1.1 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2014年,学校共有毕业生548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211人,硕士研究生1635人,博士毕业生641人(表1)。截止2014年10月底,本科生就业率为96.51%,深造率52.3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4.37%,博士研究生就业率96.10%,总就业率95.83%(表2)。
毕业生中西部就业303人,乡镇基层就业110人,80选聘为大学生村官, 84人选聘为基层选调生,3人应征入伍,12人自主创业(表3)。
注: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10月31日;本科生未就业原因主要是继续申请出国或考研;研究生未就业原因主要是申请出国、等待接收函及等待签约;
表3 2014年毕业生就业专项人数统计
1.2 近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
2014年,我校就业率继续保持多年的95%以上的较高水平,同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本科生教学质量快速提高,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连续3年超过50%,2014年达到52.32%。
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趋于成熟,注重事业发展和发挥专业特长超过薪资、地域、城市等因素成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工作地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北上广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就业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到二、三线城市和家乡就业的人数明显增多;更多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基层就业,到乡镇基层担任选调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具有广阔事业发展空间的国家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社会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在我校毕业生中形成了到能够发挥自身才干、到适合自己发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热潮。
图1 2008-2014年本科生深造率
图2 2007-2014年选调生人数
图3 2006-2014年大学生村官人数
1.2.1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2014年,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分布上,以华北地区1820人最多,东北地区112人最少,具体分布见表4。
注:就业区域统计中不包含升学、深造的毕业生。
1.2.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4年,企业依然是接收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尤其是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具体分布见表5。
表5 201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2.3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014年,教育、制造业、农林渔牧是毕业生就业人数居于前3位的行业,军队、采矿业、房地产业是毕业生就业人数位于后3位的行业(表6)。
1.2.4 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2014年,毕业生就业相关度与学历成正比,学历越高,就业相关度越高(表7)。就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就业岗位或工作内容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过程中是否应用到专业知识。
1.3 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2014年,学校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与求职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在求职技巧培训、职业目标的选择、个人特质探索方面的就业服务需求程度最高,校园专场招聘会、校园双选会、学校就业信息网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求职成功率
最高的渠道,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发展平台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职业稳定和公平,毕业生普遍求职周期在3-6个月,毕业生平均获得工作机会3个,超过70%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满意或很满意。
依据学校对用人单位校园招聘服务与毕业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比较重视的因素依次是个人能力、性格特点、道德品质和专业基础,对学校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严谨踏实方面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满意度较高,希望在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承受压力方面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将学校推荐、校园招聘会、学校就业信息网作为校园招聘的有效渠道,对学校就业服务整体满意度达到85%以上。
1.4 报告涉及相关概念与第三方数据说明
报告中毕业生深造人数包括国内升学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两部分,深造率为升学率和出国率之和;总就业人数包括就业人数和深造人数两部分,总就业率为深造率和就业率之和。
报告中就业区域划分采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区的地理分布,具体为: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报告中将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划分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各类企业5大类,其中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
报告中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军队。
报告中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就业岗位或工作内容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过程中是否应用到专业知识。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做为本报告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报告中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2014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
报告中对各学院采用简称,括弧中为简称: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院)、生物学院(生物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科学院)、动物医学院(动医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电学院)、工学院(工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院)、理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管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人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思政学院)、国际学院(国际学院)、图书馆(图书馆)、烟台研究院(烟台研究院)。
第二章 分学院、分专业毕业生就业规模、结构与特点
2.1 分学院、分专业就业基本情况
2.1.1 各学院就业基本情况统计
2.1.2 农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3 生物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4 资环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5 动科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6 动医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13 动医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7 食品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8 工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9 信电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16 信电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0 水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11 理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18 理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2 经管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19 经管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3 人发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1.14 思政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21 思政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5 国际学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22 国际学院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6 图书馆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表23 图书馆2014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情况
2.1.17 烟台研究院各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2 分学院、分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分析
2.2.1 农学院各专业就业地域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