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4-11-10   来源:未知    
字号:

说明:

1、期末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60%期末成绩

2、期末成绩=50%主观题(课堂随堂)+50%客观题(上机)

3、主观题(50分,共三个大题):说明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 (带书,不能带手机,独立完成)

4、客观题(50分):单选(每小题1分,共35分)、多选(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每小题0.5分,共5分)。

(闭卷,不能带手机和任何资料;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

4、考试时间:主观题(两节课90分钟);客观题30分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按章节比例随机抽取35道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绪论(共8个)

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7.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共46个)

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5.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相对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D )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 A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

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变动性和稳定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B )

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

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D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

A. 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坚持适度原则

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C )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2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A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4. 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B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6.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7.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C )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2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 D )

A.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 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结

C. 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 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3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31.哲学是( C )

A.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科学之科学

32.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3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35.“居安思危”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B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38.“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9.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

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C )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 B.(1)(2)(4) C.(1)(3)(4) D.(2)(3)(4)

40.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C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1.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2.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

43.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44.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4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6.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第二章(共32个)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B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主体性的观点

2.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C )

A.主体心灵的内省过程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心灵对客体的感悟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 )

A.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6.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 B )

A.人们的自觉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 D.物质性的活动

10. 概念、判断、推理是( A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D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D.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2.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3. 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C )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执行计划,付诸实施 D.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15. 真理是( C )。

A.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有用的认识

16.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17.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C )。

A.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C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9. 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机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年前受到教廷宣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B )。

A.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20. 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D )。

A. 伟人的真知灼见 B. 权威的理论

C. 圣人之言 D. 社会实践

2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 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2.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23. 价值最突出的特性是( B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4.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D )。

A.不受任何框架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25.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6. 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B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7. 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体现了( C )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 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

28.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D )。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9.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30.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3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第三章(共31个)

1.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地理环境是( B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 D.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D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 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生产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8. 生产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

A. 人民群众 B. 阶级斗争

C. 社会基本矛盾 D. 科技革命

10. 生产方式包括( D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1. 上层建筑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B )。

A.国体和政体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C.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D.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

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3. 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 B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C )

A.全面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协调发展 D.以人为本

15.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B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6.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法律制度 B.经济条件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17.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人民群众

1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C )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D.思想路线

20.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吃喝穿住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1.“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人生观道理是( D )。

A.奉献和索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B.奉献和索取可以由个人的主观动机来决定

C.索取是实现奉献的前提和基础

D.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2.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B )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2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C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

2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C )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 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 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

A.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 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 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28.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

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

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29.“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C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3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3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第四章(共41个)

1.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是( B)

A.资本积累 B.资本原始积累 C.资本主义产生 D. 资本集中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DC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交换关系

C.生产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二因素是(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5.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指(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交换价值和价值

6.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之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互相交换,这是因为( A )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裁缝和木匠分别拥有对衣服和家具的所有权

D.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的抽象劳动

7.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8.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9.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相互关系是( B )

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B.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D.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货币的本质是( C )

A.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形态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社会财富的体现物

12.通货膨胀是B )

A.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B.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

C.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D.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 A )

A.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B.社会主义基本规律

C.私有制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基本规律

14.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A )

A. 等价交换 B.不等价交换

C. 贱买贵卖 D. 不平等交换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

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买到生产资料

C.货币的流通 D.资本的运行

1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D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18.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

C.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D.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19.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 )

A.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2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B )

A.资本主义再生产 B. 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生产 D.资本集中

21.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 B )

A.平均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劳动生产率

22.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B )

A.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

C.生产资本的增殖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3.利润在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2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生活资料问题 B.社会总价值问题

C.生产资料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A.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A.生产相对过剩 B. 消费严重不足

C.生产严重不足 D.消费严重超前

28.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 D )

A.具体劳动 B.必要劳动 C. 个别劳动 D.剩余劳动

29.“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C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3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D )

A. 剩余价值 B.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C. 资本集中 D. 资本积累

32.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C )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33.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4.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 劳动补偿 B. 价值补偿

C. 实物补偿 D. 增殖补偿

35.《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A)

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36. 某资本家投资2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30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7:3,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37. 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C)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38.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3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0.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41.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第五章(共5个)

1.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D )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B )

A.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C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第六章(共5个)

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 )

A.进行体制改革 B.改革生产关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政治革命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D )

A.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C )

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七章(共4个)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三大差别”的是( D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 “各尽所能 , 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D )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劳动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B )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按章节比例随机抽取10道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绪论(共5个)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 AD )。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D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BCD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D.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共25个)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D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 )

3.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BD )。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4.下列说法体现正确意识的能动性的AB)。

A.运筹帷握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纸上谈兵

5.联系的特点有(ABD )。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一分为二” B.“合而为一”

C.“有无相生”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D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BCD )。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 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

11.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ABCD )。

A.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 .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1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CD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1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5.下列各项命题中,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有A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CD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BC )。

A. 客观物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被动性

19.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 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D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2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B )

A.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2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D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2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4.“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第二章(共22个)

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 ABCD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 下列各项中,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BCD )。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3.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BCD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