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1. 研究的目的: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是阻碍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父母教养态度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期的某些问题行为,尤其是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后期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咬指甲就是明显的外显行为,丁绪芳等人对659例3~6岁学前儿童进行“儿童心理发育与不良习惯”的调查中,发现咬指甲儿童多达85人,占整个调查对象的13%。因此,对幼儿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
沈阳师范大学幼儿园、沈河区育朋小学幼儿园大班3-6岁的幼儿。
3. 研究的程序:
(1)通过问卷法对不良行为习惯幼儿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各班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登记造册。
(2)通过对老师的访谈,了解幼儿在园表现情况,观察并记录不良行为习惯幼儿。
(3)利用结构式访谈,了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在家的表现以及与家人和其他人的交往情况。
(4)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进行个案追踪,观察、分析并与家长及时交流,找出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5)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努力探索使幼儿能够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4. 时间部署
准备阶段(2013.9.20——2013.10.15)
任务:
1. 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理论,搜集资料。
2. 小组成员之间汇报、探讨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
3. 向老师、同学请教、研讨,形成最终稿。
研究阶段(2013.10.16——2013.11.16)
任务:
1.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
2.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小朋友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其出生背景、家庭环境、周围社会环境对其存在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