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 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 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 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 行按需分配。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 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从理论上推导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定性。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定性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至今仍然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从 事过社会主义运动,而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所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他们没有也不 会去做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寄希望于亲身实践社会 主义的人们自己去探索与回答。如果说马克思、恩 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规定性和特点做出过 一些说明的话,那么,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问题,他们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论述,也不能要求他 们提出全面、系统的符合实际的理论观点来。建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一直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的 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指出了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 但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 一、公有制 二、按劳分配 三、计划经济 四、无产阶级专政 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纯、统、均、快、斗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 大革命”时期甚至发生停滞和 倒退。1955年,我国GDP占世 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 1960年,我国GDP与日本相当, 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 一。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面对“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
思绪万千。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 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速度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经济长期停滞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 能叫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 改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但是改革 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
“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
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
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答应。”——邓小平1980年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的谈话
什么是社 会主义视 频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 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一重大问题做了完整性总 结性的理解概括:“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1986年9月在反复思 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 一问题时,邓小平又 指出:“一个公有制 占主体,一个共同富 裕,这是我们所必须 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 本原则。”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生产力 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表明实现的过 程(生产关系方面)
人民利益 目标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解 放 生 产 力
发 展 生 产 力
消 灭 剥 削
消 除 两 极 分 化
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
主义的本质【119】第一,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
第二,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第三,从时代特征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识,革命是
解放生产力,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 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就是要解 放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后,就由解放生产力转向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充分发 挥其优越性,还取决于作为其实现形 式的体制。停滞的、僵化的体制也会 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改革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 产力。
科学内涵: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120】第一,强调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 享有 第二,决定了社会主义原则: 一是公有制占主体、 二是共同富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本质认 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