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人士平常心态———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叙述者
陈巧英:文雅人士平常心态 2006年6
文雅人士平常心态
———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叙述者
陈巧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潞西,678400)
【摘 要】《西湖七月半》中叙述者的“我”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者,既洞悉人们的内心期待与潜在欲望,又拥有平常心态,超脱世俗而不清高自大,与大自然相亲相媚,。叙述者思维敏捷,言语干净利落。从《西湖七月半》中,种选择:在遥想往日都市日常生活中寄托故国之想。
【关键词】叙述者;观察者;描写艺术; 。人,修辞手法运用等角度去鉴赏,也有人从风俗学角度入手,认为它是一篇描绘杭州七月半习俗的游记佳作。刘大杰从散文题材范围角度评价,认为作者用“活泼新鲜的文字,对当代的社会生活和美丽的
[1]
湖光山色作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刘桐孙认为“它是一篇生动别致的游记文章,用不多的文字成功地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社会风俗画,后人不但可以从中看到明末杭州人于每年7月15日
远在许多史书与方志上。”,他认为“西湖不大,
[4]
可在都市诗人眼中,照样别有洞天。”陈平原的分析注意到叙述者所扮演的观察者身份。下面就对这个叙述者的形象作一个分析,以此揭示出《西湖七月半》的艺术感染力和作者的写作策略。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述者没有出场,出场的只是看七月半之人。作为叙述者的“我”不在现场,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者。首先,这个叙述者与一般文人诗人的视角与视点有所不同。从篇名看,《西湖七月半》当属写景之作,西湖风光
夜晚游西湖的风俗,而且对于当时的封建士大夫历来成为许多诗人文人笔下歌咏的对象。白居易
[2]
和所谓风雅之士的庸俗丑态也如见如闻。”以上《钱塘江初行》描绘西湖的水气、浅草、早莺、分析注重了文章中作者描写的对象,但忽视了对新燕、绿荫、白沙,以此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作品中隐藏着的叙述者的分析。陈平原从作家的杨万里描绘了西湖夏天荷花在早晨太阳映照下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趣味分析入手,认为张岱与明清娇艳,以喜衬悲,寄托友人相别时的依依不舍。易代写前朝遗事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家有所不同,他“追忆的不是文人雅事,更不是军国大业,而是都市日常生活。而谈论日常生活,尤其是乡风市声、人情世态、民俗节庆、说唱杂耍等,见多
[3]
“他对民识广的张岱远比一般读书人在行。”俗工艺、民间文化和都市风情等的理解与把握,
苏轼用美人作比写出了不同时节不同气候下的西
湖的自然质朴的动人的韵味。本文叙述者关注的不是西湖自然景致以及这自然景致引起的情感:月一无可看,西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可“看月人”的姿态及心态,却值得好好把玩。叙述者关注的是西湖的人物与风俗,以及在这风俗之后的
),女,云南保山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作者简介:陈巧英(1965—
文雅人士平常心态———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叙述者
第1期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DEHONGTEACHERSCOLLEGE 7
世态人心,显然他的视野要高远得多。
其次这个叙述者也与众游人不同。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5]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蕴含一个哲理:事物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诗中说到风景与风景欣赏者的关系。当一个人在欣赏风景时,欣赏者本身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西湖七月半》中的叙述者与游人正构成这样一个关系。在第一段中叙述者将游西湖之人分为五类。其一“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其二“身在月下而实不见月者”,其三“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其四“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其五,“看月而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这五类人是来看西湖七月半风景的,玩的对象,成为被看。,“,将两者。在这里叙述者处于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他能从这些人的外表言行一直看到他们内心的期待,洞悉他们内心的意欲。他们或看月,或不看月。“不看月者”,前一种人是富裕子弟,出门时左右相随前呼后拥,乘的是豪华的交通工具。他们看月只是为了显示阔气,贪图热闹,有哗众取宠、炫耀之意。第二种是名门闺秀,那“左盼右盼”的神情后面的心理期待是为了引人注目、摆弄青春。那些“看月者”又各有各的不同。第三类人,不能说他们不看月,但是做作,有刻意为之的表演成分。叙述者敏锐的目光似一把解剖刀,他明了他们的心理欲望。第四类人,都市平民,生活不富裕者,没有车马也没有行舟,步行而来,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情致和娱乐的内心冲动和要求,他们酒醉饭饱,唱无腔调,什么都看,但是又什么都没有看到。第五类人当属淡泊素雅之士,逃到里湖,无意引起人们的注目。但是他们也没有逃出叙述者敏锐的目光。这个叙述者视野可谓高远,目光独到又观察细致。而且能够看穿他们各自内在的情感活动及心理需求,从达官人的摆阔,到小名士的作态,普通百姓的消遣,再到高人雅人的素雅,全都尽收眼里。五类游人处于叙述者的全知
视角的审视之下。
叙述者思维敏捷,言语干净利落。“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七月之人当从五类看之”一开始他就从众多复杂的事件中抓住焦点问题,排除闲杂,收拢一点。这就象是节目主持人一样,开门见山,直奔正题。陈平原谈到张岱散文语言风格时说:“第一印象是干净,碧空万里。文字干净不是没词而是思想敏捷表达准确。而且干净的文章必须有绚烂作底才可
[6]
读,才不至于一转而成干枯。”从张岱的《自为墓志铭》我们知道张岱少年纨绔子弟,家世显赫,自述“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花鸟,兼以茶,皆成梦幻。年至,所存者,破床碎,,缺砚一方而已。布,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年少时,什么都经历过看过了见过了,有了这场人生经历的变故更能对世态有更深体会,经历了国破家亡,感受了人世沧海,晚年回首平生,追忆少时经历所喜爱的都市繁华自然能做到波澜不惊,所以他与游人不同,游人感兴趣的繁华与热闹已经不再让他感到稀奇。对世态人心的洞悉是他生命的感悟,干净利落的语言是思想成熟的外在表现。
叙述者的正式出场是在游人散去,夜深人静之时。他显然与这五类不一样,是属另类“吾辈”,当为西湖七月半人中的第六类。他对世态人心有深刻的体会,能从中超脱出来,与大自然相亲相媚,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众游人散尽之后,叙述者正式出场。“吾辈始舣舟近岸”,这时全知叙事转为限制叙事。人不同景亦不同,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 面”,叙述者用一个“新”字,两个“复”,看起来是突出表现景,但细细品味,实际上是写人。前面所写之观赏者徒然辜负了月色、山景、湖光,只有这时,西湖才格外再现其明丽媚妩,娇好动人的容姿。其实山水本无变化,不同的是人的感受与心境。在对前五类人的叙述中,一连用了二十四个“看”字,“看之”,一语先后重复六次,而读来并不让人感到重复累赘,
文雅人士平常心态———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叙述者
陈巧英:文雅人士平常心态 2006年8
反而让人有一种谐谑调侃轻嘲微讽的意味。从那变化的句式中看到,他有一种微讽的意味但没有大加否定与诋毁。叙述者的态度只是在对客体对象的如实描写中体现出来。及到后来,他还与“向之低斟底唱者出,匿影树下者”,“往通声气,拉与同坐”。他虽然不赞同这些人对生活的态度,与他们的情趣有所不同,但也未拒人于千里之外。中国明清两代才子有品位有雅趣的,往往孤芳自赏,这个叙述者没有这个毛病,你感觉不到那愤世嫉俗的情绪,而是比较通达,也比较洒脱。不愤怒也不孤傲,拥有一种平常心态。虽然志趣不是完全相同,不是同一类人,但是却能共同相处,有相互的交往。而且,在他眼里五种不同身分不同地位不同趣味的人,都在七月半这一习俗中纷纷亮相,平民文化趣味与贵族文化趣味,那样严格的分界,在“七月半”这习俗面前被取缔了。,得其乐,平民的自得其乐,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此景此情确实很美,可若是加以发挥,就变成了造作不可爱。叙述者点到这里,不多说,说多了反而变成一种夸耀。这是因为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经历过了也就不太稀奇。所以回忆到一种极致的快乐时也是适可而止,不张扬,这又是平常心态的另一表现。而且在这适可而止的回想中,留有很大的空间,让听者有自主想象的自由。《西湖七月半》中叙述者的平常心态在他的其它文章中也可以看到。《湖心亭看月》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在天地寂静时,到那里感受天地的辽阔,感受大
自然的寂静。但是他并不标榜自己才有那样的真性情,“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惊叹与自己一样有真性情的人,承认别人也有这样的高雅情趣,这确实是难得的。这种心态不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心态。明清易代之前张岱享受各种各样豪华的生活,无意于功名,明清易代之天崩地裂,顿使他生活坠入贫寒。遥思往事,自然有一种温情与想象。所以在他的想象中,有七月半的热闹与嘈杂,也有七月半的幽静与自在,及其那一份怡然与自得。其中有所寄托,有所沉湎,有所超越。
正是拥有平常文雅人士平常心态,所以心绪颇为苍凉的张岱,、故国乡,。章培恒赞道“各,……无不显着。而西湖独于喧嚷纷,呈现其秀美于钟情之人。这一幅世俗风情画带给人们的,是睿智、幽默与愉悦情趣的混
[7]
合。”通过对《西湖七月半》这个叙述者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描写艺术,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一种不同于明清易代时节的文人叙事策略的另一种选择:在遥想往日的都市日常生活中寄托故国之想,而不只是写前朝遗事才寄托故国之思。他不是从政治服务功利出发,从政权更替出发,而是从社会人生的生活本真,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写自己内心的感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所以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刘大杰1中国文学发展史(下)[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
[2]刘桐孙1古文散文名篇欣赏[M]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4:3531[3]陈平原1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M]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1021[4]陈平原1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M]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1041[5]钱理群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5281[6]陈平原1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M]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1111[7]章培恒1骆玉明主编1中国文学史(下)[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3: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