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一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共 3 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是 ( )
A科学社会主义和认识论 B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
A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推翻资产阶级 D实现社会民主
3、世界观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解释 C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5、“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两种说法是 ( )
A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B都是辩证法观点
C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语言的发明与使用
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 )
A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精神生活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反自然的
C社会生活本质上自然生活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0、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
A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物质标志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劳动对象
13、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14、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这是说( )
A科学技术的作用非常巨大 B科学技术具有负面效应
C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 D科学技术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资本主义经济是( )
A发达的计划经济 B发达的商品经济 C发达的产品经济 D发达的自然经济
17、价值规律是( )
A一切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 D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
A资本家赚钱的速度 B资本赚取利润的难易度
C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B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质变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局部调整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发生了质变
20、共产主义社会是( )
A独立国家联合体 B独立民族联合体 C独立企业联合体 D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商品。(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3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分)
25、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答: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2分)当它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时候,就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导致生产工具的变革,导致劳动对象的扩大,导致劳动者生产经验和技能的提高,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的生产力。(3分)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分)
2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分)其原因是:(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分)(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2分)(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分)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答:(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和相互贯通、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关系和趋势。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两者同时共存。斗争性一定要贯彻下去,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8分)
(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存在着绝对的斗争性。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斗争仍然是现时代的本质内容。(2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又存在着同一性。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渗透着资本主义因素,反之亦然。两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对这种同一性的利用。两者之间又相互贯通和转化,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转化为社会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和趋势。(3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斗争性,就会丧失政治敏感,犯右倾错误。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相互吸取、相互利用和促进的同一性,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就易犯“左”的错误。(3分)
28、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理,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活劳动,即劳动力本身的消耗。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当生产要素与活劳动相结合进行生产时,生产要素的原有价值通过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发生价值增值,即不创造价值,它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5分)
(2)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们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具体说来:(2分)
第一,知识技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只能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被保存被转移,而不能自身创造出价值来。知识在发挥作用时,首先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把知识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再把这种技能转化为知识劳动,通过知识劳动创造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价值。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能使价值总量大大增加,而这增加的价值总量是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技术和知识自身创造出来的。(3分)
第二,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技和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所以,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而不是科技和知识本身。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在于高级复杂和高效率的活劳动。(3分)
第三,说科技和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科技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必要条件。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能赋予它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3分)
29、试论我们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4分)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其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困难,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4分)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4分)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书,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D 2、A 3、C 4、D 5、D 6、C 7、A 8、D 9、D 10、D 11、C 12、
C 13、A 14、B 15、D 16、B 17、D 18、D 19、C 20、D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二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A)共 3 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 )
A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来源是 ( )
A英国哲学 B法国哲学 C古希腊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标准
4、物质相对于意识的唯一特性是 ( )
A运动规律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6、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7、认识的本质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8、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其相对性会导致(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怀疑主义 D不可知论
9、以下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历史人物 D生产方式
10、经济基础这一概念不包括( )
A政治关系 B所有制关系 C分配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精神力量 D生产力
12、在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社会革命 C人口因素 D阶级斗争
13、生产关系反映的是( )
A思想关系 B法律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关系
14、一辆轿车比一辆自行车的价值大,是因为( )
A轿车速度快 B轿车使用价值大 C生产轿车所需的劳动时间超过生产自行车所需的劳动时间 D轿车更安全舒适
15、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相对过剩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资本的原始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
17、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 )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偶尔相关
1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9、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0、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最重要的著作是( )
A《资本论》 B《反杜林论》 C《共产党宣言》 D《哥达纲领批判》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
答: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
答: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分)这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分)(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分)(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分)
2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26、简述价值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5分)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分)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答: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4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相互代替。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其二,个性都是包含共性的个性。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6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矛盾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具体国情是矛盾特殊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6分)
28、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答: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分)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6分)
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4分)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4分)
29、试论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人们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答: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3分)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2分)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4分)
第三,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4分
懂得共产主义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就会避免急躁冒进的错误,同时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空想论”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A 2D 3A 4C 5C 6B 7C 8B 9D 10A 11D 12D 13D 14C 15D 16B 17A 18B 19D 20A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三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A)共 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 ( )
A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此论断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 )
A既克服又抛弃 B既克服又保留 C既否定又放弃 D既克服又放弃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 ( )
A革命的激进的直观论 B辩证的自主的选择论
C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D革命的能动的创造论
6、以下哪个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 ( )
A推理 B表象 C概括 D抽象
7、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主观性
8、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决定社会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决定自然存在
9、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政治关系中去寻找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0、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 )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 D生产力
11、下列说法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12、自然经济是(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矛盾
1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15、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赚钱的程度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C资本家赚钱的速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17、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绝对过剩
1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乃是因为它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 A工人领袖的组织才能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础上 D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基础上
19、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
2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
答: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答: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3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简述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
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本质或本原的问题。(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即不依赖于意识并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分)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分)
2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4分)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4分)
26、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3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3分)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有其所用,但也能用来杀人。结合爱因斯坦的观点,试论述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答:爱因斯坦的观点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两面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8分)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既要受一定的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控制手段的影响,又要受到一定得主观条件,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4)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消极作用日益暴露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改变和创造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以避免和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4)
28、试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4分)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也相应地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所有。(4分)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4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了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4分)
29、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断。
答:马克思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有阶级和阶级的对立,那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分)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全面的发展。(4分)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者说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人的发展的为代价。(4分)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4分)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B 2C 3C 4B 5C 6B 7C 8C 9D 10D 11C 12A 13A 14D 15D 16B 17D 18B 19B 20D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四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A)共 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是 ( )
A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B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C关于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D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
A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消灭阶级斗争 D实现和维护人权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 )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4、社会存在范畴指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制度层面 B社会生活的自然层面
C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 D社会生活的文化层面
5、辩证的否定实质上是 ( )
A事物的外在否定 B事物的自我否定 C对事物的克服 D对事物的抛弃
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 ( )
A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感性直观论 B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理性构造论 C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选择论
7、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 )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8、如果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就会导致(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理性主义 D经验主义
9、以下哪个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
A宗教观念 B法律思想 C人口密度 D道德理想
10、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
A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社会化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D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劳动 B思想 C意志 D需要
12、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价值和价值量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3、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
A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B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C货币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成为资本 D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14、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工作日长度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剩余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
A贸易的全球化 B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C生产的全球化 D金融的全球化
17、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未改变本质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 ( )
A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与资本主义趋同
C补资本主义的课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0、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
答:错误。(3)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各门科学的简单相加。(3)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给它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
22、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错误。(3分)意识在本质上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2分)并非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也反映客观存在,只不过它是歪曲的反映。(3分)
23、劳动和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错误。(3分)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分)劳动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3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是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3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分)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标准必须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3分)实践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从而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2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分)第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分)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分)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科技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分)
科技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发展首要的、巨大的推动力。(6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落实这一原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6分)
28、试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4分)
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也相应地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所有。(4分)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4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了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4分)
29、试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2分)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会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分)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消失,消灭了三大差别。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也达成了和谐。(4分)
第三,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是全面的,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B 2A 3C 4C 5B 6C 7B 8A 9C 10D 11A 12B 13A 14A 15A 16B 17D 18D 19A 20D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五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A)共 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A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
D全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人权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指的是 ( )
A自然物 B社会存在 C客观实在 D感觉材料
5、辩证的否定实质上是 ( )
A事物的外在否定 B事物的自我否定 C对事物的克服 D对事物的抛弃
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的本质是 ( )
A实践基础上感性对世界的直观 B实践基础上理性对世界的构造
C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实践基础上理性和感性的相互渗透
7、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 )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8、如果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就会导致(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理性主义 D经验论
9、以下哪个不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体制 D地理环境
10、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 )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 D生产力
11、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劳动 B思想 C意志 D需要
1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矛盾
14、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工作日长度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剩余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的结果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15、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
A贸易的全球化 B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C生产的全球化 D金融的全球化
17、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相对过剩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 ( )
A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与资本主义趋同
C补资本主义的课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0、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进化论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3)这种观点把哲学看作各门科学的总和,但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给它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
22、错误的思想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错误。(3分)因为意识在本质上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3分)只不过有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之分。(2分)
23、劳动和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错误。(3分)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分)劳动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3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什么是质变和量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4分)
二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4分)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标准必须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3分)实践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从而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2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分)第二,商品交换要遵循等
苏州大学往年马哲期末试题
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分)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分)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科技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分)
科技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发展首要的、巨大的推动力。(6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落实这一原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6分)
28、试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4分)
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也相应地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所有。(4分)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4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了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4分)
29、试论述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人把这个论断简称为“两个必然”,也叫做 “两个不可避免 ”。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依据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这是我们在把握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根本方面。(4分)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又提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研究者们把这个论断简称为“ 两个决不会 ”。(4分)
“两个必然 ” 和“ 两个决不会” 珠联璧合,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完整论述。“ 两个决不会 ”告诉我们,“两个必然” 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4分) “两个必然” 和 “ 两个决不会 ” 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科学地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B 2A3C4C 5B 6C 7B 8A9C 10D 11A 12B 13A14A15A 16B 17D 18D 19A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