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第八章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未知    
字号:

第八章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教学目标

------------------------------------------------------

1.理解德育基本原理,掌握德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3.理解和掌握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

------------------------------------------------------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既要遵循德育的基本原理,也要依据自己的基本特征。本章着重论述职业学校德育特有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内容以及德育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德育的基本原理

一、德育的概念

关于德育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①]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②]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质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的素质和系统过程。”[③]

《教育大辞典》则认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属形成个性的教育范畴。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

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这里采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鉴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德育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德育是把德育的“德”理解为“道德”,德育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依靠人的内心和外在舆论而被自觉遵守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德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对一定时代客观存在的道德有所理解和遵循,而这种理解和遵循程度上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人其“德”的水平的高低不同。

广义的德育,就是把“德”的外延扩大。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更多的是从广义上去理解和实施的,因此有必要对广义的德育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

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追求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雷锋”的活动就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它告诉我们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劳动模范”的德育意义就在于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标准。

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一大特色,它直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政治观念作为德育内容。在操作上,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向因政治形势与任务而定,有较强的时效性,旨在让学生得到持续的政治熏陶,从而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使得我国的德育内容许多时候、许多方面都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廉政教育”、“诚信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等。

环境教育是当代被拓展的德育领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就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文王临终之前就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这就是人与环境的道德关系。当我们面临来自环境报复的时候,就必须重新建立并遵守为自然所认可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德育属于个性发展的范畴,因此与心理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没有良好的道德就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的心理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但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对社会规则的认同过程。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进行道德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但心理教育如何与传统德育进行有机地融合,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的探索。

不管是狭义的德育,还是广义的德育,德育都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教育系统,而是一个联系的、开放的教育系统。首先,德育的原则和过程受制于哲学尤其是哲

学社会历史观,同时德育的途径又是社会学的有机组成,是伦理学的主体内容,而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自己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多学科的综合角度来研究德育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本质内涵。

二、德育的要素

德育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一般由五个要素构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其中前四个要素统一构成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后一个方面是学生道德行为因素,它表明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已经达到的自觉程度。前后两个方面的同一,构建德育的完整体系。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准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之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在心理品德结构中,道德认知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就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就不会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坚强的道德意志,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在道德心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道德情感的枢纽作用表现为:评价作用——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的情感体验表明个体对某些道德现象主观评价;调节作用——个体以某种情绪态度去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调控作用,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针对未来的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情感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激励个体去做并从结果中获得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消极的道德情感有弱化作用,阻止个体去做,从而避免内疚、后悔等情绪体验的产生。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有助于个体深化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而调节道德行为。在心理结构中,道德意志表

现为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定向作用——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必须明确而且高尚,这样在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能表现出人的有指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支配作用——道德目标确定后,为实现目标,个体就必须组织一定的行动或消除一定的行动。有人往往在口头上表示自己的“决心”,就是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去,就说明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组织和控制,也就表明道德意志不够。

(四)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真诚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人的道德信念大约在15岁以后,在深刻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开始确立。其形成表现为:掌握道德知识,确信其正确,以此指导自己行为,并作为道德评价标准。道德信念的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综合性。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知、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三者的综合反映。

二是稳定性。某种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内心动力发挥作用,不会轻易地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致于人们可以为实现某种信念矢志不渝,显示出行动上的坚定性。

三是持久性。由于道德信念是一种信仰和责任感,因此一旦确立就会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这种信仰,履行这种责任。[⑤]

(五)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个体的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一贯的、习以为常的惯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素质在行为实践中的表现,它的本质是实践。

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是有区别的。道德习惯表现为一种道德常态,而道德行为则可以是常态,也可以是一时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于随地吐痰的人到了某个隆重的场合也可能会抑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表现出良好的文明举止,一旦脱离这个特定场合,其恶习会依然如故。

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二,反过来它又作用于道德发展的其它要素,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道德信念。

第二节 职业学校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职业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职业学校德育除了要遵循德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外,还有其独特的方面,这是由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德育对象所决定的。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是说,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

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因此职业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特征。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对象上说,职业学校学生是产业工人后备军。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职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务实性特征。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机制上说,随着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需求,“有用即人才”的新型人才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机制。一是架构新的德育网络系统。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平台。将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育(职业理想)、社会“时育(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方一体、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德育网络。二是创新学生德育评价机制。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活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出科学的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原则与方法,努力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总括地说,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要注意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并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积极引导,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第三,要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努力改进和探索工作方法和途径,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做细做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

二、职业学校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要达到的要求。德育任务反映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并为其服务。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德育大纲》)对职业学校德育基本任务的描述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职业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职业学校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要求。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详细规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德育大纲》规定的内容

《德育大纲》规定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五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那时职业分工的雏形已经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具有专门职能的职业的出现,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正式形成。进入封建社会,由于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职业道德也只是缓慢的进步。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职业种类和职业内涵日益丰富,职业道德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并且成为支撑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动和发展的坚强基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也为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创造了充分有利的条件。与历史上的职业道德相比,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总的规范要求。

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为他们就业上岗、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品质基础。

第三节 职业学校德育原则和模式

一、学校德育的一般原则

德育原则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德育原则是德育规律的体现,是古今中外德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受德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德育原则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确定德育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的主要德育原则有: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笃志自省等原则;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则提出“心口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社会化活动的德育原则,让学生在社会性活动中主动接受道德训练,自己发现道德错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集体生活中和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

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说服教育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等等。

二、职业学校的德育原则

职业学校的德育原则既遵循德育的一般原则,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是由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时代性原则

职业学校是为一定时代、一定企业培养一线生产骨干和普通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但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必须符合就业的要求,而且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也必须符合就业、立业、创业的时代要求。

(二)职业性原则

职业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具有职业性。也就是说,要把职业道德放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贯彻到职业学校全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是给学生一个职业道德的示范;学生的某种学习态度就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学校要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职业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处处体现职业精神,演绎职业道德。如果学校能够按照职业的要求,制定出详尽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检测标准”,并辅以合理的检查监督措施,就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职业的存在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积极意义。

(三)企业性原则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围绕这个生命线,企业有一系列规范、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比如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作业标准化、技术工艺化等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如果不与这些企业制度和文化紧密联系,就无法让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直接把学生放在企业接受企业管理,美国、日本等国则强调“校企联动”,共同培养一线生产员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后,“定单”培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新的办学模式在理论上已日臻成熟,目的就是

让职业学校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和符合企业用工实际。作为学校德育,当然首先应该和企业管理衔接。比如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5S”(“5S”生产现场管理来源于日本企业。“5S”是“整理”、“整顿”、“清理”、“清扫”、“素养”的简称。)生产管理和“6西格玛”质量管理等引进学校的实习车间,使学生不但对企业管理和文化有一个真切的理解和体验,更在这种理解和体验中,强化其他的德育内容,比如民族精神、文明行为、品德修养、法纪意识等等。

(四)法纪性原则

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成为企业人,前提是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人。首先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员工。其实,无论是社会人还是企业人,遵纪守法都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从另一个层面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需要普遍的道德基础,同时又是法制经济,需要全面的法律保障。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国家法律规章都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责任和义务是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因此遵守法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员工个体获得职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三、职业学校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指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由于在道德、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和理论不同,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德育模式理论,学校德育实践中也有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途径和方法。目前,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流行的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和“价值分析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该学派认为,人的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发展;它是一个具有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续过程;德育的目的是促进其自身发展,使受教育者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活动。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实施要点是:第一,鼓励学生充分考虑他人观点;第二,让学生通过辩论和在多种选择中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并勇于做出道德抉择;第三,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冲突,并提供一种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道德结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向高一级水平发展;第四,为学生安排一个公正的活动环境。

(二)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学家拉思斯、哈明和西蒙。该学派认为,价值来自个人的经验,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个人的。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最适合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模式的实施要点是:第一,不要将既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德育的过程应该是促使个体将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做出充分的衡量并反复“澄清”的过程;第二,给学生价值选择的自由,并排除任何控制和压力;第三,教师要发现学生所有选择的可能性,并对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做出审慎的思考;第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具有自豪、愉快的内心体验;第五,引导学生勇于在他人面前陈述和辩护自己的选择;第六,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并长期坚持,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价值分析模式

价值分析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兰格尔。该学派认为,实现道德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够做出清晰的思考。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道德思维技能,以及运用道德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掌握道德推理过程,能够做出道德价值体系的分析。

价值分析模式的实施要点是:第一,让学生认识道德矛盾的要害之所在;第二,了解解决矛盾的各种可能性;第三,预计每种可能性的后果,包括眼前的和长远的,外在的和潜在的;第四,搜集各种可能的结果事实;第五,按照基于维护人类尊严为准绳而确立的一系列准则,对所搜集的结果事实做出评价;第六,做出是否实施某种行为的决定。

第四节 职业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途径和方法概述

德育途径就是实施德育的渠道,或者说是实施德育的形式。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群体教书育人的职务活动,各学科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家庭、社会和学校相协调的教育活动,等等。

德育方法是指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施加影响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德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德育内容和德育对象特征制约,同时也受不同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的影响。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育观念是“天生”的,因此德育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天生”的道德“接生”出来,这一点和我国孟子“性本善”的学说有点类似。基于这个理论,“接生”的方法只能是谈话,用“谈话”引导人“天生”的道德观念形成,然后进行塑造、发展,再塑造、再发展。德育的过程就是这种对人的“天性”不断塑造的过程。而卢梭、杜威等人把品德的形成看作是有机体生长的过程,所以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身心特性,顾及受教育者在各身心阶段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与整合。在方法上,讲究由浅入深地介入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如道德认知、知而后行、行而后知、不知而行,等等。为此,德育方法可以侧重于受教育者的认识(说服教育法),或侧重于受教育者的情感(情

感陶冶法),或侧重于受教育者的行为(道德训练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法)。此外还有品德评价法,侧重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加以评定和指导,等等。这些方法相互联系,正确选用或综合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职业学校德育途径

教育部《德育大纲》规定职业学校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一)德育课教学

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二)其他课程教学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三)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指导要全面渗透德育内容。通过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掌握择业技巧。

(五)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六)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德育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

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八)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配合学校,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要积极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辟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三、职业学校德育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就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样子,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德育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孔子在他的教育活动中,就常举尧、舜、周公等人要求弟子效仿。榜样示范最大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道德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效法,尤其是恰当的榜样对受教育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感染力,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榜样示范可以分为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两类。直接示范主要指教师的为人师表、模范公民的表率作用。可以说,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的直接示范不仅是学生生活中现实的、身边的榜样,而且也是间接示范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间接示范是指运用学校、社会、历史上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做法如观看有关展览、影视资料,参观访问有关人员,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等。间接示范要求选择榜样时要考虑针对性。对普通中学来说,科学家可能是恰当的榜样;对职业学校来说,优秀的企业员工,尤其是对企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线员工可能是更恰当的榜样。这样的榜样由于和学生的职业距离比较近,因而心理距离也比较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榜样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心理辅导法

心理教育既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作为德育方法,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原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活动,以获得预期的德育效果。职业学校德育实践中主要的心理辅导策略有下列几种。

1.暗示法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质都会受此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和信念。暗示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和易接受性等特点。暗示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也可以通过表情、手势、行为、环境、气氛和活动进行。暗示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权威以及在学生心目中的情感地位,还取决于含蓄的针对性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人格倾向性。许多时候,暗示的效果要优于明示教育。

2.疏导法

疏导法也可以称作“晓之以理”,是指用事实和科学论证的方法确立或改变某种思想认识。这种方法尤其适用那些有轻微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

疏导法的实施要点是:第一,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第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第三,以自身行为品德进行示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朱熹等非常主张循循善诱,以德服人,反对以势压人、消极禁止。一般情况下,疏导的原则是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在道德选择上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方法上,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犹如大禹治水,既顺势而为,又有所遵循,让人心服口服,自觉接受规范。

3.情感陶冶法

这种方法也叫“动之以情”。就是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地受到道德感染和熏陶。在德育要素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桥梁。情感陶冶作为德育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教师不做说教或很少说教的前提下能够自觉领悟道德原理,产生积极的道德心理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倾向。

情感陶冶法实施要点是:第一,教师要有爱心,包括对学生的爱心和对道德本身的“爱心”;第二,恰当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使学生产生道德愉悦或道德羞耻的情绪,促使他们进行道德思考;第三,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等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四,美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整洁和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4.行为矫正法

这种方法也称“行为治疗”,是心理学上针对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是人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而来,为此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或减轻。主要做法有:

厌恶疗法。就是通过提供令人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并把它与某种要戒除的不良行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例如,一个学生写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就可以要求他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否则,便给予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学生就会积极地加快做作业的速度。厌恶疗法的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不愉快刺激或惩罚性刺激。

行为塑造法。在运用行为塑造法时,首先要确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而后选好为实现最终目标所需要塑造的行为,选择塑造的起点和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应采取的步骤与每一步骤的子目标。此外,还需要确定达到每一个目标时的有效强化物。比如班集体的形成是班级德育的最终目标,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塑造哪些学生个体和集体行为?在什么起点上开始塑造?需要克服和改变那些既有的行为方式?在新行为的塑造过程中给学生怎样的教育才能有效促进他们不良行为的克服和目标行为的养成?等等。行为塑造法中的“强化”是改变不良行为和培育目标行为的决定因素,因为人的许多行为以及一些动物的特殊行为,如海豚钻火圈等,都是利用行为塑造技术——适当的小步子“强化”而学会的。

(三)职业指导法

职业指导既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学习动机并不一定很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业的懵懂甚至无知。因此,职业指导作为一种德育方法,首先必须作用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的职业理想,从而把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寻求职业目标、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

职业理想的确立和调整是职业指导的重点,其意义在于:

第一,职业理想能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意识,坚定职业价值信仰,从而获得一种职业准备阶段判断自己行为是非优劣的明确标准;第二,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职业精神,增强职业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巩固其职业意志;第三,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的职业潜力,促进其积极的人生观在生活、学习中的支配作用,形成个体独特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四)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作为德育方法,也称“道德实践”、“道德练习”或“导之以行”。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履行道德规范,经受道德锻炼,形成道德意志的德育方法。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躬行”,主张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朱熹则主张对人的教育要从小练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些都表明道德行为对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

行为训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组织活动

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品德赖以形成和表现的基础。所以,通过组织以德育目的为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色的道德规范,感受角色的道德价值,从而实施角色的道德行为。这种德育活动的组织可以是狭义的,是德育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广义的,是课外进行的一种道德实践。狭义的活动主要是提供一个道德情境;广义的活动主要是提出道德要求。通过不断的专题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

2.行为规范

这要求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要求学生从每天的每件事情入手,认识自己言行的道德意义,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 行为规范的特点在于德育目标的日常化、生活化。但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必须是既定的道德规范,而不是个人的好恶;教师的道德评价也不能和一般的维护校园、课堂的秩序等同起来,而是从德育方法的角度让学生在一种道德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美感和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

3.道德评价

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作出评定,以帮助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道德评价的标准必须和活动的德育目标一致;道德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批评或者惩罚。道德评价要及时、客观、中肯。道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获得更适合自己道德养成的方法和得到道德意志的强化训练。

(五)自我修养法

这是德育方法的高级形态,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后者是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外部条件,前者是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内部动因。 实施道德教育要特别加强学生自我修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要点有:第一,要让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和方法;第二,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第三,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锻炼学生自我修养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修养的道德体验水平。

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模仿

第八章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