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鱼类性别决定(5)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二醇使遗传雄性的青成功的转化为生理上的雌鱼, 又用甲基睾酮使遗传上的雌鱼转变成生理上的雄鱼[6,7]。Feist等曾报导, 在鲑科鱼类性分化过程中, 体内甾类激素含量呈双峰模式。

2.2. 环境因素

鱼类的生存环境可分成两类: 理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理化环境因素包括温度、pH、光照、盐度、碱度等。

在一定温度下, 温度可以影响基因对性别的决定, 从而导致鱼类性别的转变。温度影响性别在许多鱼中都有报导, 如大西洋月银汉鱼( Menidiamenidia) 、牙银汉鱼( Odontesthesargentinensis) 、红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nerka) 、斑点叉尾鮰( Ictaluruspunctatus) 、矮丽鱼( Apistogrammaspp) 、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罗非鱼( Oreochromisspp)等。在罗非鱼中, 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在高温(34~37 ℃) 时产生较高的雄性率, 而莫桑比克罗非鱼则在低温( 19 ℃或20 ℃) 时能增加雄鱼比例。欧洲舌齿鲈( Dicentrarchuslabrax) 在低温下雄性多。

研究发现, 酸性条件下( pH=6.2) , 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100%发育为雄性, 但在弱碱性条件下( pH=7.8) , 则产生98%的雌鱼。Romer和Beisenherz在黑肚花( Poecilia melanogaster)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群体结构、性别比例等。Francis发现群体结构能影响天堂鱼( Macropodusopercualris)的性别, 单独的个体倾向于发育成雄性,而合群的鱼分化为雌性。 [8]

3. 展望

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在进化上非常原始,这就造成了其性别决定机制的多样性。研究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是一个长期而困难的任务。多种因素影响着鱼类的性别变化。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之间的调控网络会不断地完善,通过RNAi(RNA inference)技术高效、特异地阻断基因表达,从而获得某些基因在缺失情况下鱼类性别的变化情况,可为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必将为鱼类的养殖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鱼类从胚胎发育、生长、性腺发育到成熟等生命的各个阶段,同时需要多个功能基因的参与。仅对单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进行分析,无法从全基因水平探讨性别决定机制。必须采用具有多样品并行处理能力、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量少等优点的基因芯片或实时定量PCR 芯片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性别决定机制。

参考文献

鱼类性别决定(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