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4、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5、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一】: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新中国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二】
【师】请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它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生】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占领南京后所写。该诗所反映的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没。
【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此导入新课:
B、新课讲授: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师】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共产党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
【师】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且从这时起至1954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成立了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情况下,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资料回放的内容回答)【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会议作用发生变化,虽然它不再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政治协商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
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存在根本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并思考这两种制度的差别。
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
第二,两者的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第三,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师】从两种制度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歌曲,并思考问题。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生】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PPT展示图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本课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但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