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M编码、译码综合实验
编码器输出数码P(t)为“1”码。数码P(t)同时送给本地译码器,本地译码器收到“1”码,按增量译码规则产生一个正斜变电压,使s1(t)上升,实际电路是将P(t)反相变成-P(t)再译码,译出的信号为-s1(t),如果用P(t)译码、译出的是s1(t)。反相的目的是为了实现s(t)与s1(t)相减。(为了讲述方便以后我们都用s1(t)与s(t)来比较大小,画图也用s1(t)来表示)。如果s1(t)大于s(t),则编码器发“0”码,令本地译码器产生一负斜变电压,使本地译码信号s1(t)下降,因此本地译码信号s1(t)在编码过程始终跟踪原话音信号s(t)上下变化,误差在一个量阶q左右。这样一个编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负反馈环路。它的特点是,每隔一定的取样时时间隔T,进行一次反馈调整,而不是随时连续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使本地译码信号Sl(t)始终跟踪原话音信号S(t),使差值信号e(t)保持极小值。这种情况大致就像汽车通过驾驶盘不断地转动使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样,原话音信号就像是通路,而汽车行走的轨迹就像是跟踪信号。只要行车速度不是太快,而每次调整的相隔时间不是太长,尽管汽车不是沿着道路中心线前进,但也不会跑到道路外边去。把这样的二进制数码,通过信道传递出去,在收端按同样规则动作,也就可以得到同样的跟踪波形。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静态,即无信号S(t)输入时,编码器P(t)输出什么样的码型,本地译码信号S1(t)的波形是个什么样子。
当S(t)=0时,我们先假设在tl时刻Sl(tO)= -q/2,信码P(tO)在tO时刻之前“0”码(见图1一2)。则误差信号e(t0)在时刻为
e(t0) s(t0) s(t0)
0 ( q/2)= q
2
根据编码规则,e(t)>0时发“1”码,信码在to时刻由“0”变“1”。在to之后Sl将在-q/2基础上产生一个正斜度变电压,到t1时刻上升到+q/2。这时
e1(t) s(t1) s(t1)
0 ( q/2) q/2
根据编码规则,e(t)<0发“0”码,Sl在tl之后将在+q基础上产生一负斜变电压,到t2时刻,Sl(tl)又下降到-q/2,这时e(t2)>0发“1”码。结果输出码流P(t)的码型为一系列“0”“1”交替的脉冲码,S1(t)为三角形波。
增量调制静态时输出“1”“0”交替码,而PCM编码静态时输出全“0”码。这一点是绝然不同的,静态时增量调制能否输出“1”“0”交替码是检查增量调制工作正常与否的一个依据。其输出频率正好是取样频率的一半。如图2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