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干出理论教研室 编研习中医,发扬国粹
日 录
四.言 诀2
一、经脉与脉气2
二、部位、诊法4
三、五 脏 平 脉7
四、辨脉提纲8
五、诸脉形态10
六、诸 脉 主 病13
七、杂 病 脉 象19
八、妇儿脉法35
九、奇经八脉诊法37
十、真脏绝脉40
五.七 言 决42
一、浮42
二、沉44
三、迟46
四、数47
五、滑50
六、涩51
七、虚53
八、实54
九、长56
十、短57
十一、洪58
十二、微60
十三、紧61
十四、缓62
十五、芤64
十六、弦66
十七、革68
十八、牢68
十九、濡69
二十、弱71
二十一、散72
二十二、细74
二十三、伏75
二十四、动76
二十五、促78
二十六、结79
二十七、代80
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就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
四. 言 诀
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品管。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气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光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以脉在人体内生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
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环于经脉的外边。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瑶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此段讲“胃气”和“宗
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到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
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功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适当呼吸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知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的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门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二、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
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是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的又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
”,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一般属于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肮脏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都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此段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
诊法中所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浮取能观察有无外威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即左手,右即右手。诊有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运用“七诊”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和分析就较全面了。诊
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时,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候,仔细观察的意思。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
,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
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于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心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病变,,脉搏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就是”不病都否(即“不”的意思)。
三、 五 脏 平 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为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肾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的不同表现。
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侯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在稍着力,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在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生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会说;“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
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1.)毛:这里作“浮而轻虚”解。
2)石:这里作“沉而有力”解。
3)病生于内: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日,……,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
此段讲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
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而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爱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洪、弦、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四、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到,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到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办在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1) 数(shuo);晋朔。即:“快”。
2) 晦明: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故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会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已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假使一
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既分清了迟、数两脉,不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面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
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
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无论内因或外内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冒初期,寒邪深人,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绿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足,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阴热燔灼。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例如: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送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热,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于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好象很繁杂,但归纳起来,可以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一个提纲,只要有了这个纲,就能引申而触类旁通了。
五、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云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芤而急弦,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面。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此段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
1) 悠(you);音优。这里作“持久”解。
2) 芤 (kou);音抠。脉象的一种。
3) 芤而急弦;原无,今加。
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微地着到皮肤,便可以感觉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种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
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若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是革脉。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
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幅幅(bibi):音逼逼。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此段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
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第二、沉而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这叫细脉。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1) 脉已无气;此名后,原有“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 ,沉小细弱”因与本段(二)、(四)相重,故删。
2)似止非止,短散两兼;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据《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此段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
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如果一呼一吸脉 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更有在两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很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脉。有两种歇止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或有
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参看七言廖代脉解释。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
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1) 九至为脱,此句后,原有“浮大者洪,沉大牢实”两句,因与本部分(一)(二)相重,故删。
此段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
数脉是阴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这都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数而时或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数而坚紧,搏击有力,指下有豆料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此段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
长脉是超越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心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2) 治,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六、 诸 脉 主 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1) 劳极: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里指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于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
滞于经脉,多见浮面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
紧冷痛,沉缓水畜(与蓄同)。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1) 痼(gu)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病。
2) 饮: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 情志或饮食的郁滞,在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都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3) 阴毒;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以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表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
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时虚寒为病;脉来九,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多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着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茶馆甚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这里扬谓痹湿,也就湿痹病。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各聚积不消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足面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
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疡,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1) 反胃;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而外,血虚的也可见此。
2) 结肠:又叫“膈结
”,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
3) 厥逆: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所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的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过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难,极不流利的涩脉。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1) 支饮: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
2) 悬痛: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愚饮”因胸胁部有水饮 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或呕吐。
此段讲各种弦脉的主症。
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风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此段讲紧脉的主症。
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3) 风痫:“痫”,原作“癫”,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癫病的种,多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 视,时发时止。
此段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
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虚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
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1) 崩中:即“崩满”。妇女下部大量出血叫“崩”;少量出血,但绵绵不止的叫“漏”。
此段讲缓、软、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症。脉来各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
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为阳气衰竭。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亦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服阴虚的便发热。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这称为“阳动”;发热不止的,尺部脉见“动”,这称为“阴动”。他职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惊悸,即因受惊,心跳加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到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此段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
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喘、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出现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至代脉。
七、 杂 病 脉 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府身温。
1) 中(zhong)音众。感受,伤害。
2) 卒(cu):同猝,音促。忽然。
此段讲卒中的脉症。
脉象既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
象,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症中,病中阴症、阳症的区分,脉亦有阴脉和阳脉的不同。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
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征象,是中风病扬忌讳的。
中痰的患都,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都,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跳动不休。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身体还是照常温暖的。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决不见口眼嘴斜,偏废不用、麻不不仁等“真中风”的症状。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此段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
外感病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性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不却见虚。湿邪容易闭着于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为热病时,以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不一定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回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都要困难些。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
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1)饮食内伤;此句前,原有“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频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十二句。现移到第十部分(一)后。
此
段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
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伤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多。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不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症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阴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疾脉”,或者叫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昆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1) 折:这里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
2) 讶(ya)音亚。惊讶。
此段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
疟疾患都,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辨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辩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是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
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琮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归,
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1),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进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致,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太盛,是不好的征兆。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2)。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1. 霍乱:中医书中的霍乱,是指上吐下泻的证候而言,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不同。
2. 聚胃关肺: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改。
此段讲咳喘脉症。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呼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便属于逆症了。
病热有火,烘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1)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殒:音允,指死亡
此段讲为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为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
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胳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胳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胳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
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畜,却宜牢大(1).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此段讲失血、瘀血脉症。
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2)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
(1) 大:这里读作“太”
(2) 形脱: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瘦到了两颊、两(nao 音闹。上肢两的肥肉,两踹(chuai)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叫做“形脱”
(3) 闭(bi).音弊。闭也。
此段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闭、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阴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精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 状,所以叫做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 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故可惊。
淋和闭,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通畅,闭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
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
此段讲癫、
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识不清的,便发为癫病,主要症装为语言错乱,器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羁,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故为吉光;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他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各一般的辨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列血,右大虚看(1).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此段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渴水难咽。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不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速发作,痫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不微状,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
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通脉来见紧,多属外感寒邪,痛的特点,头发紧,恶寒无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
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病,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