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
(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4)遗忘的理论解释。
(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考纲链接
1.知识的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⑧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错误观念。即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知识体系。
10.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
11.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12.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1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14.遗忘及其进程。(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5.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1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做到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C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B )。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 )。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D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B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D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B )。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B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D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D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B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D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C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D )。
A.模像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1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C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与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1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 )。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20.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B )。
A.两个子系统 B.三个子系统 C.四个子系统 D.五个子系统
21.学习把白菜、青菜、番茄概括为“蔬菜”,这种学习属于( B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连锁学习 D.命题学习
22.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C )。
A.反例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2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B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C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5.以词汇、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A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C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28.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9.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属于( A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1.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D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2.作为知识获得的首先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 C )。
A.抽象 B.概括 C.直观 D.比较
33.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B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34.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A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形象直观 D.感性直观
35.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 C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36.儿童在知道“苹果”、“梨”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就具有意义了,这种学习叫做( C )。
A.派生归属学习 B.相关归属学习 C.上位学 D.并列结合学习
3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 A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3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39.长时记忆的容量( B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4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41.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B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派生类属学习_和相关类属学习。
2.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_同化_、保持和应用。
3.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_感性概括_和理性概括。
4.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150 _%时,记忆效果最好。
5.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理性知识和_感性知识_。
6.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办法是_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_。
7.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瞬时记忆_。
8.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_主观表征_。
9.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_陈述性_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心智技能_和认知策略两大类。
11.命题学习必须是以符号学习和_概念学习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12.心智技能的掌握是以_知识的学习_为前提的。
13._知识学习_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4.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_过度学习_。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15.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_辨别_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16.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_工作记忆_,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使用的知识信息。
17._变式_,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8.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_概括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9.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_观察能力_。
20.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_感性概括_。
21._理性概括_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2.在指导学生概括时,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_正例_和反例。
23._正例又称肯定例证_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24._反例又称否定例证_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性的例证。
25.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属于_命题_。
26.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_并列结合学习_。
27._直观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8.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_。
29._程序性知识_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0.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_痕迹衰退说_、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31._组合律_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
32._命题学习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闭的关系。
33.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派生类属_学习来进行。
34.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相关类属_学习。
35._并列结合学习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6.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知识获得_、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37.通过_知识的学习_,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
38._直观_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39.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_优_实物直观。
40.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_活动律_、组合律。
41.创造态度和_创造能力_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42.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_概念学习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识的类型。
答:(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类别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
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4.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
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6.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
答: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时应间隔和停顿。
8.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问大约为5秒到1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10.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
答:(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1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将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有效运用记忆。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词组甚至一个句子。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的过去知识经验。
(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首先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其次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再次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最后,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12.请简述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这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优缺点。
答: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各自优缺点如下:
(1)实物的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方式。②优缺点: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实物直观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2)模像的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②优缺点: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3)言语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②优缺点: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能运用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但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13.请简要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同之处。
答: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内涵及不同之处如下: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内涵。①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 ,那么 ”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②陈述性知识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14.在运用变式时,常发生什么错误?
答: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错误,必须注意预防。(1)变式使用的时机不当,反而会引起学习者的认识混乱;(2)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例如,在动物分类中,由于鲸和鱼类一样,都有生活在水里的共同特征,于是就把鲸列入鱼类;(3)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例如,有的学生把直线看成是处于垂直或水平位置的线,而认为处于倾斜位置的线不是直线。
四、论述题。
1.李老师发现,班上的许多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问记忆英语单词,但在英语考试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错误,请谈谈教师应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
答:根据遗忘规律,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主要有: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性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合理的复习方法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42%;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问一次性复习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因而在重复学习时,不利于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
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给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越来越容易。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知识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同类比较;②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策略。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己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在概括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局面。
4.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1)遗忘的原因。虽然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体验知识的遗忘,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这是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问的推移自动发生。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②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③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④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许多琐事,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纳,故不能回忆。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2)遗忘的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②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③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