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7年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未知    
字号: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3。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头脑风暴法是——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ALexF*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5.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6.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7.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8.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

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

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

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

做出评价。

9.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

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

S.Scott)和彼德G.W.基思(Peter

G.W.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

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

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

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

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

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

机系统。

10.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

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

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

公共性社会问题。

1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

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

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

定的行为准则。

12.完全理性思维即人类的行动是或

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

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

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

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

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

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

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3.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

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

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

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

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

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

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

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4.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

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

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

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

衡量和加以调整; 他们认为所谓最

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

就已经不错了; 他们怀疑人类是否

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

15.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

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

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

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

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 6。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

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7.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

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

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

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

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

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

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

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

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

新为目标的经济。

18.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

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

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

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1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

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

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

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

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20.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

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

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

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

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

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

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21.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

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

“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

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

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

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

1

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23.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

(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量化;(4)系统评价。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1) 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 教育质量的提高。

5.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

决策的主要方式.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

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

响;(2分)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

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

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

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

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

益服务;

(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

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

政策

6.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

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

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4分)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

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

粗”。(3分)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

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分)

7.简述无为思维。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

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

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

少的思维方式,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

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公共决策

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

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

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

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

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

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

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

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

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

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

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

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8.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

活动的区别。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

行为。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

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

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

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面动.因此,

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

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

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

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

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

分配和落实。

9.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

(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C

双重优化;(4)心理效应.

10.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

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

种政治行为控式,即对权威的尊重,

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

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

因。(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

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4)不少

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5)

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

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

了解较多的过程.

11.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

特点。

(1)知识化与信息化;(2分)(2)民主化;

(2分)(3)科学化;(2分)(4)高效化。

12. 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

态度。

(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

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

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

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

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

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

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2

(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藩不到实处。

(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13.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

(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14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

( 1) 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 2 ) 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 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 2 分) ( 4 ) 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15. 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 ) 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 ) 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6 . 简述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

1 ) 效益标准。(

2 ) 方案协调性标准。(

3 )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4 )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17. 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19.简述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

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

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

内容。(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

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20.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

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

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

于哪些因素?

(1 )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2)政府

外部动力(3)政府内部动力。(4)技术

手段的完备。

21.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关系。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

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

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

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

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

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

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

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

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

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

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

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22.简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

获得利益?

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

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

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

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

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

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

多数者。

2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

被动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

法?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

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

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

种搁置或静观其变

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

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

多公共事务并不一

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

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

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

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

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

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

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

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

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

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

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

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

种决策方式。

24.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

内容?

( 1) 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

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

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25.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

( 1) 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3

分)<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

力;(2分)(3)公

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2分)

2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

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

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

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

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

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

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

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

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

政策的整个过程。

27.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

有哪些?

3

2017年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