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育质量成为争取基础教育资源的唯一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资助体系弱势群体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如特困生、残疾学生、问题学生等。对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在投入导向方面,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的受义务贫困地区、
。可考虑为不同的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援教育权利[7]
助、资助政策、心理辅导等帮助途径,建立起公共教育权力的制衡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以完善教育公平的相关保障制度。
(四)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根治教育腐败第一,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教不合理的制育制度。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
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也是产生教育腐败的温床。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正在进行改革,但仅仅只有高考制度的改革还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
第二,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教育公平,也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社会和学校让我们紧等都应当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负起责任。密团结,万众一心,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0:179,2.
[2]肖昊.教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64.[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7-58.
[4]叶宗波,唐荣双.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互动关系初探[J].学术论坛,2005,(8):193,194,195.
[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7.
[6]李红,许继光,丁威.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83.
[7]郑成功.构建和谐社会:郑成功教授演讲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23.
竞争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也导致一些教育部门行为扭曲、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的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这种腐败在高考中表现最为明显:其一是通过非法手段升学。其二是不符合入学分数标准,但通过花钱买分,其三是制度产生腐败。就高考制度而获得入学资格。
言,保送生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加分等一些通行。的制度已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6]
三、推进教育公平,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对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也就谈不上实现中国梦。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宽教育投资渠道要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与社会团体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尽可能早地达到5%的目标。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中,义务教育应当成为重中之重,要确保义务教育真正成为普遍的完全的福利教育,对非义务教育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扶持。
从教育投资来源看,有必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在这方面,政府不仅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社会且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来协调民间、与企业参与教育事业。只有充分地调动民间、社会与企业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才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
(二)树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
当前,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教育部门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遵循平等的原则,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城市、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应该努力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第二,要强调均衡发展(但不是平均化)。要取消人为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改造“治薄、扶薄”上来,多做和发展,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雪中送炭”的事。
第三,对政府投入较多的学校,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
第四,教育部门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作为行政部门,要精兵简政,减员增效,引入竞争机制,让教
责任编辑:王松国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