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21(3)激酶以及第二信使Ca2+(Takeda et al., 1994; Vitrac et al., 2000),但这些因子的作用靶标和它们的生理功能仍不很清楚(Rolland et al., 2002)。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进行遗传分析,为植物糖感知和糖信号传导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方法。根据种子萌发和小苗形成期糖调控的基因表达模式,以及对糖敏感性的不同,已经从拟南芥中分离出许多糖信号传导突变体,如糖不敏感突变体和糖过度敏感突变体(Laby et al., 2000; Rook et al., 2001; Rolland et al., 2001; 2002)。拟南芥葡萄糖不敏感突变体gin2的分离为HXK与糖感知及信号传导之间的直接联系提供了遗传证据。同时,通过对该突变体的表型及遗传分析揭示了糖信号和激素信号间的相互作用(Roman et al., 1995)。
许多独立分离的糖不敏感突变体都属于等位基因,说明植物糖响应具有保守性(Rolland et al.,2002)。例如,葡萄糖不敏感突变体gin1与sis4(sugar insensitive 4)和isi4(impaired sugar in-duction 4)为等位基因,gin4与sis1等位,gin6与sun6(sucrose uncoupled 6)、sis5和isi3等位(Sheen et al., 1999; Gibson, 2000; Smeekens, 2000; Rook et al., 2001)。
总之,迄今关于植物糖信号传导的遗传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糖响应突变体的筛选和分离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或低浓度的糖进行处理,观察种子在该培养基上萌发及成苗状况,以此筛选出对糖敏感或不敏感的植株(Rook and Bevan, 2003),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有在这一阶段表达相关基因的植株才能被筛选,而其他在种子形成期或萌发早期的糖响应突变体则不容易从野生型植株中筛选出来,由此推断一些重要的糖响应突变体可能未被发现。而且,到目前为止,除prl1突变体外(Nemeth et al., 1998),许多对葡萄糖或蔗糖高度敏感的突变体还没有详细研究。对拟南芥糖不敏感和高度敏感突变体进一步的表型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有望揭示新的糖调控机制。
4 糖信号与激素信号间的对话
植物糖信号传导途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植物复杂的信号网络中的一部分(Smeekens,2000)。不同的信号传导系统间,尤其是糖信号和激素信号间存在广泛而直接的相互作用。
用乙烯合成前体ACC处理拟南芥野生苗可获得gin表型,即高浓度的葡萄糖对子叶和新梢发育的抑制作用可通过外加乙烯合成前体ACC得到逆转,说明乙烯拮抗葡萄糖对种苗早期发育有抑制作用(Zhou et al., 1998)。乙烯组成型“三重反应”突变体ctr1(constitutive triple response 1)和乙烯过量产生突变体eto1(ethylene overproducing 1)的子叶和新梢形成对高浓度葡萄糖的抑制不敏感,而抗乙烯突变体etr1(ethylene resistant 1)则表现对葡萄糖的高度敏感(Zhou et al., 1998;Gibson et al., 2001)。由此说明,乙烯浓度的增加可降低种苗形成对葡萄糖的敏感性。然而,葡萄糖不敏感突变体gin与eto1和ctr1不同,它在黑暗中不表现乙烯的“三重反应”(Roman et al.,1995),说明gin表型不与乙烯三重反应偶联。许多乙烯不敏感突变体(ethylene insensitive)包括etro1、ein2、ein3和ein6对葡萄糖高度敏感。双突变实验表明,葡萄糖不敏感蛋白GIN1在乙烯受体ETR1和HXK下游起作用(Zhou et al., 1998)。未来研究应该通过更多的已知信号传递组分的双突变体的生化特征进行分析,集中研究糖和乙烯信号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HXK介导的葡萄糖信号传导不仅与乙烯信号相联系,同时与ABA信号有关。ABA和糖在调控拟南芥种子形成、种子萌发和种苗形成中有类似的或相互拮抗的作用(Finkelstein and Gibson,2001),遗传分析进一步揭示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近来发现gin1与aba2(经典的ABA合成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