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17世纪初,法国一位药剂师发现,2磅6盎司的金属锡在坩埚中经过煅烧后,竟得到2磅13盎司的白色灰烬,即重量增加7盎司。法国医生莱伊(Jean Rey) 对此解释说,这增加的重量可能是由于空气凝结在锡烬中所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重新做了金属煅烧的定量实验研究,同样得出了重量增加的结果。由于深受当时火微粒说思想的束缚,他认为金属煅烧后质量的增加,是由于火微粒(即“火素”)穿过器壁与金属结合的结果,因此他未能发现物质守恒定律。
174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在密闭的玻璃瓶中进行过煅烧金属的实验,他认为反应产物的重量增加,是由于从瓶内空气中摄取了某些物质。1750年,他对物质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表述:“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情况:某一物体去掉了多少东西,另一物体就被补充上多少东西。”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要》一书中,给出了物质守恒定律的严格表述:“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加工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所以每一次加工中,加工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态,这可以看成公理。”他并且告诫人们:“做化学实验的全部技艺是基于这样一个原理:我们必须假定,被检定物体的要素和分解产物的要素精确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在西方近代被发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即古代的物质不灭思想与近代的定量化学实验研究相结合。
读史使人明智。亲爱的同学,读完上述史话后,你有哪些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