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讲堂
人有这么四种动力,有的人是为理想产生动力,有的人是为信仰产生动力,有的人是为功利产生动力,还有些人是为生存产生动力,我更倾向于用理想产生动力,所以,我现在觉得,我们真是要对自己进行反思,也要觉得,只要能活着,就一定会走向更好,这是我的祝愿。
主持人:还像是广告词。而且汪国真好象也说过要以理想为动力。
朱孝远:是吗?因为如果历史学家成为悲观主义者,那肯定是不对的,我们总是相信有一种历史进步论,今后会更好。
主持人:今后会更好,托起明天的太阳。
观众:您刚才说了,从黑暗时代,就是说欧洲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经历了一个过渡期,而且从1350年到1800年也经历了一个过渡期,但是为什么欧洲过渡到封建社会产生的一个制度是那么粗糙,但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制度是高度完善的呢?谢谢。
朱孝远:这个是不太一样,你比如罗马帝国由于它的很多问题,它导致了自己的自我崩溃,实际上,蛮族,照经典作家的说法,注入欧洲的是它的野蛮性,它还不是像后来的资本家那样,不仅是政治上成熟,而且还注入了资本,所以它不是带来了很大的现成的生产力,反而是破坏了生产力,所以这个起点和,后一个过渡的起点和前一个过渡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几乎,当然历史要往前追溯一千年,那个时候人几乎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所以我们后一个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所以我这里再一次强调,那个人的心态,人的精神,在某种情况下确实起很大的作用,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所以是不太一样。
观众:朱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你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欧洲的封建制度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缺少文化上的凝聚力,但是现在不少学者都这样认为,在中世纪的时候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就是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条就是欧洲认同感的孕育,正是因为这种欧洲的认同感,所以才有了今天欧盟的产生和发展,然后我就想问您,您觉得这种欧洲的认同感是不是在中世纪孕育和产生的?朱孝远:很好,你这个问题提的相当的深刻,也许超出我的能力来回答,但是总的我可以把你的问题,所有的并在一起,就是到底是分还是合?中世纪的欧洲实际上也是以分为主的,所以欧洲一直没有统一起来,一直没有我们中国所有的那种民族凝聚力,它虽然有基督教的那个教义,好象是一个松散的基督教文明,但它没有统一,所以真正说欧洲一体化的运动,我们现在用的一本教材《欧洲史》呢,是1992年编的,有14位欧洲的历史学家编的。他们就要克服一个做法,就是以往的历史书,都是强调民族性,强调了冲突,而不强调统一,事实就是这样。那么中国情况有所不一样,中国的文化是自然的向周边地区流动的,也没有像人为的,比如说人为的流动,所以这里面你的问题实际上提出一个更加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