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
第一节继电器的类别和发展历程
继电器
能反应一个弱信号(电、磁、声、光、热)的变化而突然动作,闭合或断开其接点以控制一个较大功率的电路或设备的器件。继电器的分类 按输入信号性质分:非电量继电器和电量继电器 按功能分
量度继电器 在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中作为主要元件,与辅助元件有或无继电器配套 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继电器等有或无继电器 在保护装置中作为辅助元件 中间、时间、信号继电器等
电磁式继电器衔铁弹簧电磁铁工作回路电磁继电器触点
信号电源
一、电磁型继电器(Relay)
继电特性:无论起动和返回,继电器的动作都是明确干脆的,它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中间位置动作电流: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值<最小短路电流返回电流:使继电器返回原位的最大电流值>最大负荷电流返回系数(恒小于1) I K re= K re= 0.85~ 0.9 I K act触发特性曲线返回动作
旋转衔铁式电流继电器结构
6
二、感应型继电器
用电磁铁在一铝制圆盘中或圆筒中感应产生电流,电流产生转矩使圆盘或圆筒转动,使接点闭合的继电器。四极感应圆筒式感应继电器 工作原理与鼠笼式感应电机相似
相当于两相式的电动机,垂直方向两磁极的线圈和水平两级的绕组磁通在空间上相差900,如果两磁通在时间上也相差900则可产生最大的旋转磁场 圆筒上的转矩: M= KΦ1Φ 2 sinθ
动作条件:电流大于定值(转矩大于弹簧反作用转矩),且θ为正(900时转矩最大)可反应两个电气量,如电压、电流,可实现方向继电器、阻抗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
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侧面正面
电磁式中间继电器
正面
侧面
五、微机保护
将反应故障量变化的数字式元件和保护中需要的逻辑元件、时间元件、执行元件等和在一起用一个微机实现,成为微机保护,是继电器发展的最高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开始了微机保护研究的热潮源于计算机技术重大突破:价格大幅度下降、可靠性提高 70年代中后期,国外已有少量样机试运行。
我国的微机保护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 1984年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一套微机距离保护样机投入试运行 目前,在我国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11
名词解释——元件
电网中的元件是指一次设备,如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等;在保护装置
内部有提到元件,指保护装置的某环节,如电压元件、电流元件、启动元件、方向元件等;继电保护有二大研究方面:线路保护和元件保护,这里的元件指发电机、变压器、电容器等的主设备。
第二节微处理器简介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的核心是微处理器其选择原则 速度、功能、通用性和工作环境
国内外微机保护装置所用的微处理器 单片机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多核芯片:一个物理IC芯片上同时集结了多个中央微
控制器和外围控制器,并实现多个控制器的并行处理
第三节微机继电保护硬件系统的构成
微机保护是用微机实现继电保护功能 难点在于电气量测量和执行部分,判据比较和逻辑
部分是微机的强项 电气量测量的关键:模拟信号
转变
数字信号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
输入信号
测量部分整定值
逻辑部分
执行部分
输出信号
16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数值上的数字化:每个数值必须转变为二进制的微机能够读懂的数字量
时间上的离散化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1001010101001101
-0.8
-1
0
5
10
15
20
25
1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系统构成
按功能可分为五个部分 数据采集单元:包括电压形成和模数转换等模块,完成将
模拟输入量准确地转换为数字量的功能。 数据处理单元:包括微处理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定时器以及并行口等。微处理器执行存放在程序存储器中的保护程序,对数据采集系统输入至随机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完成保护功能。 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由若干并行接口、光电隔离器及中间继电器组成,完成保护出口跳闸、信号报警、外部接地输入及人机对话等功能。 通信接口:包括通信接口电路及接口实现多机通信和联网。 电源:供给微处理器、各集成电路及继电器等所需电源。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系统构成
按功能可分为五个部分数据采集系统:将模拟输入量准确地转换为数字量的功能。
数据处理单元:执行程序存储器中的保护程序,对数据采集系统输入的数据分析处理,以完成保护功能通信接口:实现多机通信和联网
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完成保护出口跳闸、信号报警及人机对话等功能
电源
(一)数据采集单元1.电压变换 微机保护要从被保护元件的电流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