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诊断性评价案例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未知    
字号:

诊断性评价案例

记得一次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礼品盒,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图略),在这个长方体上绑上包装带,打结处长15厘米。问需要多长的包装带?

对于这一道题的解答,学生只是学习了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而对于立方体的空间概念还没有正式的学习,再看其他相应内容,却包含有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平移与旋转”。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是按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进行建构的,漠视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空自,把“平移与旋转”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给忽略了。如果教师对这道题采取平移的办法,把捆绑的绳长平移到正对我们的那个长方形、正方形四周,不就把问题转化为解答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简单问题上了吗?

二、诊断教学行为,关注学习方式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单元自测中,有一道判断题: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对吗?结果全班几乎有1/3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这位老师看后很生气说:“这么简单一的问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是错的,这些人肯定上课没有认真听讲。”

我问他:“你上课时在讲等腰三角形中是怎样画等腰三角形的,画几个看看?”这位老师听后有点不耐烦地画了两个等腰三角形,结果是标准的锐角等腰三角形,正面立着。我又让这位教师画了几个等腰三角形,这样才出现几个其他等腰三角形。问题我基本找到了,就问:“一般举例,你多画哪种等腰三角形。”这位老师笑笑说:“一般画锐角等腰三角形,但有时也画其他的呀?”

问题至此已经很明自,正是这位教师的“一般行为”在无意中引导着学生的认知错误。因为小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建构大多依靠表象的支撑,表象是小学生学习概念、建构概念的最基木途径。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无意识地使用等腰锐角三角形作范例,许多学生就会有概念建构的误导。

开始我们误以为是学生粗心所致,所以一直提醒学生认真作业,但是学生的这种错误一直无法得到较好的纠正,是什么原因呢?

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开展了一次自我诊断、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学活动。活动前我创设了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情境,接着让计算错误的学生重新计算,并且要求一边做一边说自己的做法,重现过程,并且请了小助手监看过程,从大量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老师和全班同学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此学生担心忘记二次进位,他把每一次的进位提前定位在脑海中,而没有加上进位后的数就匆匆向百位进位了。

找到了错误原因的学生们兴奋异常。自我反思,自主诊断,突破了疑难案例,实现了认知和自我教育的飞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讲授结束后,从表面看,学生已基本掌握运算顺序,并且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但是,是否说明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呢?我们就这个疑问进行了一次专

诊断性评价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