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章 §2~1 §2~2 §2~3 §3~4 §3~5 §3~6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大气的热力过程;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大气扩散模式; 污染物浓度估算; 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
§3~1 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
子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因子):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为~。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 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湿)、风(风向、风速)、 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
1、气温: 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通常指距地面 1.5m高处百叶 箱中的空气温度。 2、气压: 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 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 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ΔP=-ρgΔZ,其积分式—压高 g 公式: Z 2 Z1 ln P2 ln P1 RTm据实测近地层高度每升高 100 米,气压平均降低约 12.4 毫巴 (1mb=100Pa) ,在高层小于此值。 3、空气湿度(气湿):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 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4、风(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什么是风?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水平(horizontal)方向的空气 运动称为风。 风的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 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温度分布不均造成。
P4 P3 P2 P1 A t1 t1 = t2 a B t2 A t1 t1> t2 b
P4 P3 P2 P1 B t2 A t1 t1 > t2 c
P4 P3 P2 P1 B t2
风的形成除热力原因外,还有动力原因,自然界的风是由 于这两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只要有温差存在,空气就不 会停止运动。
风的度量(风向和风速) 风是矢量,有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 风速(风的大小):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 常用单位:m/s,Km/s。 风向(风的来向):可用8个方位或16方位表示(地面风),见图2-2; 也可用角度表示(高空风):以北为零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正北为 360°(或0°) ;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NW NWN N NEN NE WNW W WSW SW SWS S 图 2-2 ENE E ESE SES SE
风的性质: ①随时在变化:如我国季风(北京附近冬天东北风); ②随高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风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地 面有建筑物,树木的影响。 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叫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叫风速廓 线模
式。在近地层中性层结情况下推导的两个表达式分别为:Z U Z u M ln ln 对数律: Z0 K Z0_
Z—离地面的高度;Z0—粗糙度(m) ;M—系数; —Z1 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m—指数;
Z u u 1 Z 指数律: 1
m
u1 Z1—风速仪的高度;
③随地理位置而变:山区会产生山风、谷风、海风,海区 有海陆风(如上海、大连等)。
5、云 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 形成的基本条件:水蒸汽和使水蒸汽达到饱和凝结的环境。 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在我国,将天空分为 10 等份, 有几分天空被云遮盖,云量就是几。如:云占天空的1/10,云量 记为1;在云层中有少量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1/20)记为 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1/20时,云量为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份。 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间的关系,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 低云量:低云的云掩盖天空的成数。 云量的记录:一般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 云状:多种多样, 1932 年国际云学委员会出版的国际云图将云 状分为四族十属。 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测定方法: 激光测云仪、弧光测云仪等,目力测定法
6、能见度 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 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m,Km。 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 多少。大气中的雾、水汽、烟尘等,可使能见度降低。 7、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间的夹角,是影响太阳辐射 强弱的最主要的因子之一。ho即太阳高度角,它随时间而变化。太阳光线 ho ho 地面
8、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如雨、 雪等。降水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四、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自学)
§2-2 大气的热力过程一 、太阳辐射1、什么是辐射?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的向外传递能 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输送的 能量称辐射能,有时简称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及影响因素 (1)吸收辐射;(2)散射作用;(3)反射;(4)透过大气层. 3、大气温度依地面温度的变化关系 地面温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是周期性的,具有一最高值和 最低值,在一天里地表温度最高值在13点左右,最低温度在日出 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曲线与地表温度年变化曲线平行,但振幅较小。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1、大气的绝热过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大气中
的热力学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U 表示加于任一封闭物系 (气体) 的热量 Q 等于该物系内能的变化 和物系对外所做的功 W ,即: Q U W
在无非膨胀功时,其微分表达式为: 将状态方程 变形为:dT dQ RT dP Cp Cp PPV RT
dQ C v dT PdV
-----------------① 代入上式,并取 C p Cv R ,则上式写成dP P
dQ C p dT RT
-----------------② -----------------③
式中:dQ—加入物系的热量; R—气体常数; Cp—恒压比
(2)大气绝热过程 实际中大气中的变化是非绝热变化, 但计算时我们近似认为 是绝热变化(气块在大气中的运动) 。 原因有三:①空气的导热率较小,变化慢;②气块大气中运 动很快;③气压变化很大。 大气的绝热方程: dT R dP Q 0 绝热: ,③式变为: T CP P 两边积分,得 T R Pln2
即有: T2
P2 T1 P1
R
T1
CP
ln
2
P1
CP
因 CP - CV = R 又 CP/CV = K,对于空气 K=1.404 K 1 于是得大气绝热方程: 0 .288T2 P2 T1 P1 K
P2 P 1
2、干绝热递减率: 绝热垂直递减率(绝热直减率):气块在绝热过程中,垂直 方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时的温度变化值。(通常取100m), 单位:℃/100m。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块(包括未饱和 湿空气)在绝热过程中,垂直方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变 化值。(通常取100米),根据计算,得到γd约为0.98℃/100m, 近似1℃/100m。 (1)准静力条件 绝热过程中气温、气压都是指大气中气块本身的特性,但是 对于气压而言,一般情况 P≠P 环 ,若过程进行的十分缓慢,可 使外界气压变化与系统内部气压变化充分平衡,每一瞬间外部 气压与内部气压看成是相等的,即 P=P 环 ,这个条件称为准静 力条件。讨论的大多数过程我们认为满足准静力条件,即P=P′。
(2)干绝热直减率 γd
dT ' dT g 定义: d dZ dZ C PT′—气块温度; T —环境温度。实际中,T′与 T 之差不超过 10℃, T′/T≈1。实际中 T′与 T 之差不超过 10℃,T′/T≈1。 推导过程如下: dT R dP ① 根据热力第一定律,导出绝热过程方程式为: T CP P 又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dP ② 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RT g 将②③代入①,则得: dT dZ Cp d
dZ
g dP gdZ
P RTg CP
③
dT dZ
干绝热:气团是未饱和状态,不会有状态的变化,负号 “—”表示气块在干绝热上升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若不计高度、纬度影响,取 g=9.18m/s2,CP=1004.8
J/(Kg· K) 则 γd=0.98K/100m ≈1K/100m。表示干空气在作干绝热上升(或下 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 100m,温度降低(或升高) 1℃。 (3)湿空气的绝热变化 湿空气团作绝热升降时情况较复杂,在升降过程中若无相变 化,其温度直减率和干绝热直减率一样,每升降100m,温度变 化1℃ ;若有相变化,每升高100m,温度变化小于1℃。湿空气 上升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凝结的高度称为凝结高度,在凝结高 度以下,其温度变化同干空气一样;在凝结高度以上,温度变 化小于干空气的变化值,饱和空气每上升(或下降)单位距离 空气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递减率γm,约为0.5℃/100m。
三、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大气的静力稳定度:指大气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抑制, 还是无影响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 的扩散能力。 1、气温的垂直分布 (1)温度层结: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它影响大气垂直方 向的流动情况,由于地面构筑物不同,温度层结不同。 (2)温度层结类型 ①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Z↗ t↘),正常分布,或递减 层结,一般情况是这种规律。 ②温度梯度等于或近似于1℃/100m,称中性层结。 ③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Z↗ t ↗ ),称为逆温层结。 ④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等温层结。 见下图所示:
图: 层结曲线d c
高 度Z
b
(m
)
a
a — 递减层结 b — 中性层结 c — 逆温层结 d — 等温层结
温度 t (℃) 层结曲线
(3)温度层结日变化H 夜里 H 早上 H 上午
t H 中午 H 下午
t H 夜里
t
t
t
t
(4)温度变化的实质: 温度变化的实质是内能变化。 (5)环境温度直减率(定义与干绝热直减率相同),环境温度 dT 的变化。 dZ
γ不是一常数,随太阳辐射、气候等而变化,对流层中环境温 度直减率的平均值为0.65℃/100m。 大气环境的各种状态: (见下一页图示) (6)位温(θ) 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由最初的压力P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 一个标准压力1000hPa时所具有的温度。 1000 T P R Cp
1000 T P
0.288
任何一气块的位温是不变的(干绝热情况);而非绝热情况下, 位温是变化的。∴位温比气温更能代表气块的热力学性质。 1标准大气压力=1013.25mb(毫巴) 1mb=103达因/cm2
大气环境的各种状态:
① H ① ②
dT dZ
④ ③
⑤
t
(平均状态) ② γ=γd = 1℃/100m (干绝热状态) ③ γ = 0 (等温状态) ④ γ < 0 (逆温状态) ⑤ γ > γd (超绝热状态)
2、大气稳定度 (1)什么是大气稳定度? 是指大气中任一高度上的一空气块在铅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2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3类) 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者 下降的运动,当外力消除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①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此时大气是稳定的。 ②气块仍然加速上升或下降,此时大气是不稳定的。 ③气块停留在外力消失时所处的位置,或者做等速运动,这时大气 是中性的。 (3)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 ①设气块状态为T′、P′、ρ′,环境大气状态为T、P、ρ,气块受到的浮 力为F1=mg =ρVg,重力为:G =ρ′ Vg。 因而它的静浮力为:F1-G = (ρ-ρ′) Vg ………………① ∵P=ρRT P′=ρ′ RT′ 到达某一位置时P= P′(达准静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