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m时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g/L ) ;μmax: 最大生长比速(1/h)。
μ:菌体的生长比速;S:限制性基质浓度;Ks:饱和常数(相当于1/2μm时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g/L ) ;μmax: 最大生长比速(1/h)。
S《 Ks时,μ∞S直线关系;S 》Ks 时,μ≈μm;Ks与μm反映了微生物的特征:基质;Ks反映微生物对基质的亲和力:Ks小,亲和力大。
8. 菌种浓度X、基质浓度S、细胞产率P及稀释率D的变化关系如图:(指出Dc,Dm,DX,关系总结)
1)菌种浓度X与稀释率D的关系:随D增加,X逐
渐减少,起初不明显,当D渐接近Dc=μm,X急跌
至0,微生物全部洗出。
2)基质浓度S与稀释率D的关系:S变化与X相反:
一般当D<0.8时,S很小;随D再增大,S急剧上升,
当D渐接近Dc=μm时,S=S0。
3)细胞产率P=DX与稀释率D的关系:随D的增加P
逐步增大,可达最大DX值(DmXm),Dm为理论上的
最适宜稀释速率。
4)菌种浓度X、基质浓度S、细胞产率P及稀释率D
的关系:
Dc为临界稀释速率;Dm为理论上的最适宜稀释速率。
二. 证明题
1. D =-ln(1/10No/ No) / K=-2.303 lg0.1 / K = 2.303/K
2. td=0.693/u
3.D=u是连续恒定发酵的前提。(课本p46-48)
4.证明:L90=2.303/K.
穿透率:空气残留的颗粒数与空气中原有颗粒数之比 P= Ns/ N0
N0-空气中原有颗粒数 Ns-空气中残留的颗粒数
过滤效率:介质捕获的颗粒数与空气中原有颗粒数之比η=(N0-Ns)/ N0 =1-P
对数穿透定律:-dN/dL=KN积分后得: ln(Ns/ N0)=-K L 也可为: ln P=-K L K-过滤常数(cm-1),与气流速度V,纤维直径df,颗粒直径dp 和纤维填充密度有关; L-滤层厚度(cm )
2) 过滤层厚度: L=-ln(Ns/ N0)/K
通过计算获得:1) L90为η(过滤效率)为90%时的滤层厚度
因为 ln(Ns/ N0)= lnP=ln(1- η ) =-KL
当过滤效率为90%(穿透率为10 % )时:K= - lnP/L90=-ln10% /L90=2.303/ L90 4双倒数求解思路:
三. 选择填空
1. 菌,灭菌原理:通过控制T和t来灭菌。灭菌工作关键:控制加热温度(T)和受热时间(t)
2. 比死亡速率常数K 加热温度有关。
3. ◇相同温度下,k 即:t=1/K *ln(N0/Ns) ◇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温度下,灭菌温度愈低,k值愈低;温度愈高,k值愈高。t=1/K *ln(N0/Ns)
K是温度T的函数,故T对K的影响是热灭菌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4. 各阶段对灭菌的贡献:升温;保温;降温
5. 灭菌标准:以杀死一般耐热芽孢杆菌为准。
6. 分批灭菌(间歇灭菌)的特点:
适用于:培养基易发泡或黏度大
优点:操作简便,无需连消的设备,适于手动操作,适于小规模生产,适于含大量固体物质的培养基灭菌,并减少了杂菌污染的机会
缺点:升温降温时间长,营养损失多,需进行反复的加热和冷却,能耗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过程的发酵,设备利用率低。
连续灭菌的特点:
优点:利于自控操作和实现管道化,设备利用率高,避免反复加热和冷却,提高了热的利用率,操作条件恒定。
缺点:对设备要求高,需另加冷却、加热装置,操作比较麻烦,对蒸汽要求高,不适于含大量固体物料的灭菌。
7. 培养基灭菌要求: 达到需要的无菌程度;有效成分受热破坏程度尽可能低。
8.空气除菌的方法: ①加热灭菌 ②静电吸附 ③介质过滤除菌:
9.过滤介质:棉花:阻力大,易受潮;活性炭:阻力小,但效率为棉花1/3,与棉花混合使用;玻璃纤维;石棉滤板;烧结材料。
10. 绝对过滤:过滤介质孔隙小于微生物而进行的过滤方式。
深层过滤:一定厚度的介质,介质的孔径一般大于细菌,其主要由于滞留作用截获微粒,使空气净化。
11. 过滤除菌设备(过滤除菌):深层纤维介质(棉花、活性炭、玻璃纤维)过滤器:填充物顺序:孔板-铁丝网-麻布-棉花-麻布-活性炭-麻布-棉花-麻布-铁丝网-孔板
12.空气除菌的要求:无菌、无尘、无油、无水、有压力
13. 单个纤维的总捕获效率η=η1+η2+η3
14. 当无实验数据可查,可依据此:过滤常数为K=4 (1 4.5 )η df(1 )
15. 两级冷却、两级分离、加热、除菌流程:
两次冷却:使水、油形成雾粒
两级分离:除去水、油雾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