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7.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 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 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 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 “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 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 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9.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
....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吧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血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 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 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