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 南 行 朝 路 宋 难 鲍 其 照 四·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过程。 四、教学方法 : 诵读法,讨论法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 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 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 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 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 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 呢?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 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 参军。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 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 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 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 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 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 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 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 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 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 有影响。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 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 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 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本为汉代歌谣。
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诗意理解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本诗的关键词“命”
“愁”
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本诗的感情基调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 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 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 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 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 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 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 余的心情。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 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 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 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 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 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 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 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 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 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 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 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 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 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 怎样的看法?“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 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 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 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 “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 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
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 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 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 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 《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 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 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 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 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 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 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 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 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 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 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 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