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师生双方基于文本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吃透文本,有效提问,促进对话的深入。
一、平等对话,点燃生成的精彩。
对话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的。通常课堂中的对话分为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两种。前者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具体实行了的对话;后者则是因为时间等多因素的影响,只发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未能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常见于我们个人的平时阅读中。课堂上我们注重的是显性对话,而湮没了太多的隐性对话(事实上确实无法兼顾)。对话前,教师备课时查阅多方资料,针对文本设计问题时尽可能地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学生只需带着耳朵认真听,踊跃说,就是我们最期望的场面。如能不囿于思维的局限,发表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那简直就是一节课的闪光点了。忙着说,当然就忽视写了,所以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动手,只要动脑动嘴则可。可是真正的对话不可能是“一”对“多”的(那是演讲),只能是“一”对“一”的,哪怕对话场的氛围营造得再热烈,要想每个人都充分表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试着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但事实上总是只能聚焦到某些学生身上,造成一部分人的无所事事,游离在对话圈子之外。那些对于“对话”不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