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染色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2、掌握细菌革兰染色发和抗酸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显微镜、镜油、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试剂: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液体培养液、牙垢、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蓝染液、枯草芽孢杆菌、擦镜液
三、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
面,所以枯草芽孢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枯草芽孢杆菌与石炭酸复
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蓝复
染后,枯草芽孢杆菌芽孢仍然为红色,而细菌为蓝色。
四、 实验步骤: 革兰染色: 1、涂片
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灼烧,冷却后从试管中取
菌液一滴,在洁净载玻片一端做一涂膜;
取一牙签在牙齿上轻轻划动取少量牙垢,在该洁净载玻片的另一端做一涂膜。 2、干燥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固定
用镊子夹住涂片一端,将两涂膜出分别在火焰上连续通过三次;以载玻片在手背上试感觉不烫为宜。 4、染色
结紫初染:滴加数滴结晶紫染液于细菌涂片上,染色1分钟,水洗;
卢戈氏碘液媒染:用卢戈氏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
95%的乙醇脱色:滴加95%的乙醇,轻轻摇动玻片进行脱色,直
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水洗;
蕃红复染:滴加蕃红染液复染2分钟以上,水洗,吸干镜检。 5、镜检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放油镜下镜检;注意标本中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和颜色。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1、涂片、固定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涂于玻片上做成薄膜,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 2、染色
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住涂片微火加热,保持染
液冒蒸汽约5分钟,切勿蒸发至干或使染液沸腾; 冷后,水冲洗;
以3%盐酸酒精脱色,至片上红色全部脱去为止;
水冲洗后,以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水洗,待干,镜检。
五、注意事项:
1、载玻片是否干净,取菌量、合适的菌龄、热固定及每一步水洗和酒精脱
色程度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禁止把染液倒入水池中,回收到废液桶中。
六、讨论:
1、记录革兰氏染色结果,并描述形状,菌体排列和颜色,看看与理论上是
否相同;如不同,分析原因;
2、分析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因素;
3、牙垢里大概能看到几类菌,哪几种较多?
七、实验结果: 1、革兰染色结果: 理论结果: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实际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片中多数杆状菌体,分散排列,紫色较为明显,红色较为微弱。与理论较为一致。
2、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因素:
菌龄: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此时结果典型。 操作:
热固定: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造成细菌结构的破坏。 染色:染料应过量,避免结晶。初染和媒染:时间在30-60s
为宜。
复染:时间可稍长。
脱色:约30s,以流下的脱色液无色为准,否则制片上会留
有杂质或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
水洗:要充分,否则制片上会留有杂质。
3、此为显微镜下牙垢中细菌的革兰染色图。图中紫色较为明显,可见所取
牙垢中细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 操作上可能存在问题,涂片并不是十分清晰,依稀可见球菌和杆菌,有分散排列的,也有聚集排列的。
4、萋-纳氏抗酸染色结果:
理论上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应呈红色,而菌体则呈蓝色。但是涂片上有明显可见的蓝色,却未找到清晰的红色。
分析可能的原因:在接种环上没有蘸取到足够的芽孢菌体;热固定时破坏了样品;水洗和脱色不完全;在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时未能及时添加试剂,使得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理论枯草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