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计算方法以最新的2011年8月实施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为依据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经张拉后,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均能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可供从事桥梁施工的同行交流、借鉴。
后张法20米空心板梁张拉计算书
工程概况:
**二级公路工程中桥,桥面结构为3跨20m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
一、预应力筋材料与张拉设备
(一)、预应力筋材料:
根据设计施工图,预应力筋为φj 15.24钢绞线,标准强度Ryb=1860MPa,φj = 15.24mm。A=140mm2。经检查,其出厂质量证明材料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经现场取样委托检验,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质量标准。
(二)、预应力张拉设备规格、型号及标定情况:
1、千斤顶:采用(顶)150t/(泵)ZB4-500型,千斤顶活塞面积:A=30220mm2, 2、油 表:采用1.6级YCW250B型千斤顶配套的ZB2×2/500型电动油泵。 3、锚 具:根据设计图纸,采用M15—4和M15—15系列锚具; (三)、油表量程的选用:
根据设计图纸,该梁板有两种钢束,分别由4、5股钢绞线构成,各种钢束最大控制张拉力分别为:
4股: P = 1860×1000×0.75×140/1000000×4 = 781.2KN、 5股: P = 1860×1000×0.75×140/1000000×5 = 976.5KN、 按最大控制张拉力P =976.5 KN 计算,
其油表读数Q=P/A=(976.5×1000)/30220=32.31MPa,
故油压表选用1.6级,选用量程为(1.3~2倍)×32.31 = 42.01 ~64.62(MPa)最大量程为60MPa。
(四)、张拉设备标定情况:
经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11月**日标定,其编号配套及曲线方程分别如下:
Ⅰ#:张拉千斤01535,油压表5457, y =31.899x - 11.533 , r2 = 0.9999 ; Ⅱ#:张拉千斤01767,油压表5976, y =32.057x - 12.867 , r2 = 0.9999 ;
(注:y - 张拉控制力KN;x - 张拉控制应力MPa )
该计算方法以最新的2011年8月实施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为依据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经张拉后,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均能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可供从事桥梁施工的同行交流、借鉴。
二、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计算:
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计算见下表:
该计算方法以最新的2011年8月实施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为依据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经张拉后,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均能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可供从事桥梁施工的同行交流、借鉴。
三. 钢束理论伸长值计算:
(一)、、计算公式及参数:
查“《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7.6.3.4和附录C1分别得:
△L=(Pp×L) /(Ep×Ap) (1)
其中:
△L—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值(㎜); L—预应力筋长度(㎜) ; Pp—预应力钢束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 Ay—预应力钢束截面面积(㎜); 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按下式(2)计算; Eg—预应力钢束弹性模量,Mpa
2
Pp= P×[1-e-
其 中:
(kx+μθ)
]/(kx+μθ)……(2)
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份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檫的影响系数;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孔道长度(m); μ—预应力钢束与孔道壁的摩檫系数;
(二)、、钢绞线规格、形状及长度:详如下图
由设计资料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附录C1、分别得: θN1= 40 = 0.0698 1rad ;θN2 = 90 = 0.1571 1rad ; K = 0.0015 ; μ = 0.14~0.17, 取塑料波纹管μ=0.155 (三)、、钢绞线各技术指标:
⑴、由设计文件、钢绞线出厂质量证明文件、钢绞线现场随机取样检验报告分别得: 钢绞线等级为2#低松弛钢绞线,其各项技术指标为:
公称直径:ф15.24 ; 公称面积:Ap =140mm ; 设计应力: Ryb=1860 Mpa , 弹性模量:Ep=1.95×10Mpa ; 张拉控制应力:0.75Ryb=0.75×1860=1395 Mpa ; ⑵、张拉时,一根钢绞线的最大控制张拉力:
P1 = 0.75×Ryb×Ap = 0.75×1860×140/1000 = 195.3 钢绞线张拉端部工作长度:=400㎜
5
2
该计算方法以最新的2011年8月实施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为依据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经张拉后,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均能在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可供从事桥梁施工的同行交流、借鉴。
(四)、、张拉理论伸长值计算:
1、N1号钢绞线(每束均为5股钢绞线,以其1/2总长的计,下同): 根据图纸,将N1号钢绞线一半分为三段,分别计算伸长量。即:
端部直线段L1 = 878 mm ;曲线段L2 = 1396 mm ;中部直线段L3 = 15058/2 = 7529 mm; 端部张拉控制力:P = P1×5=195.3×5=976.5KN;AP =140×5=700mm2 ⑴、求△L1:
∵L1为直线, 千斤顶工作长度=0.4m。
∴θ=0°,L=879 + 400=1279 mm,且Pp1 = P1 = 976.5KN ;
∴△L1=(P1*L)/(Ep*AP)=(976500*1279)/(195000*140*5) = 9.15mm. ⑵、求△L2:
∵L2曲线, x=1396 mm, θ=4°* π/180°=0.069813(rad); P2 = P1 = 976.5KN ∴PP2 = P2[1-e =976500 *[ 1-e= 970221(N)
∴△L2=(Pp2*L)/(Ep*AP)=( 970221*1396)/(195000*140*5) = 9.92mm. ⑶、求△L3:
∵L3直线, L = 15058/2 = 7529 mm;
P3 = 2 * PP2 – P2 = 2 * 970221 - 976500 = 963942 N
∴△L3 =(P3×L)/(Ep×AP)=( 963942×7529)/(195000 …… 此处隐藏:259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