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初中阶段必学必考的内容,且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学好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本文试从激发兴趣、加强诵读与练习等方面,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阶段必学的内容,也是历年中考必考的内容,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文言文的范围是很广,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文言文”的解释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常识》中说道:“中古和近代的文言学者运用上古的词汇和语法,所写的文章脱离了当时的口语,但他们又想尽可能地做到跟古人的文章一样,这样的文章叫做古文,又叫文言文。”其实,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为,文言文就是古人所写的文章,它是和现代的白话文相对而言的。而选入我们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则是经典之作。
刚接触文言文时,学生难免会问:“为什么要我们学习那么难读又那么难懂的文言文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问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对于学生的这种问题,作为老师,我们都会在给孩子们上第一篇文言文的时候予以明确的回答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言文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古人思想和精神的良好途径,也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就非常明确了。一、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二、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三、让学生从中吸取古代优秀文化知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四、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代志士仁人高尚情怀、炽热爱国精神的熏陶、感染,又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那么我们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究竟要怎样教学呢?
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教师来说,这个问题无疑是比较困难,同时也是比较有趣的。抱着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态度,我多次去听同科组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课,每次我都会积极地反思并写下心得体会。渐渐地,我发现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不作范读,只让学生自主朗读。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在朗读节奏、语速语感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要求。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停顿或不同的节奏,都有可能导致对文章内容把握的不当或是对作者感情的误会。教师放弃了范读,而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这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无法适应和接受的。因为失去了参照,学生读起来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毫无趣味,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二、教学围绕考纲,忽视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是注重考纲的要求,一再地强调要同学们读懂课文、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而且还会画出所谓“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强化积累,反复背诵,以达到“掌握知识”的要求,以致使学生偏离学习的目的。背的课文再多,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等。
三、老师讲解多互动少,课堂缺乏活跃氛围。
讲台上的老师,他讲得是眉飞色舞,激情万丈,从介绍作者、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到讲解词语、翻译课文、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作者感情等,字字句句落实,深恐遗漏。学生则是埋头苦写,生怕少记了任何一点笔记。如此的“满堂灌”让人感到窒息。
那么文言文究竟要怎样教呢?对这个问题,当然是你有你观点,他有他看法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在教学中所积累的微薄经验,本人在这儿小议一下我们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陌生到熟悉的,在探索的道路上,能使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往往就是好奇和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源于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眼光,丰富的阅历,富于个性或幽默的语言,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符合他们的语言,吊住他们求知欲望的胃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所蕴涵的无限乐趣。
拿我讲授《童趣》这篇课文为例吧,导入的时候我就做足了功夫:先回忆自己小时候经历的趣事,接着说出自己那时候天真的想法,然后叫学生来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学生打开想像的大门。于是学生记忆中的趣事就都像刚刚发生似的,有的七嘴八舌,念念有词,有的欲言又止,蠢蠢欲动,有的陷入思索之中,面带微笑。抓住时机导入课文,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像是在说自己的事情。学起文章来,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因为他们已经找到共同点,所以就会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接触,去探索。有了这样的心情,学习起来自然就顺顺利利,开开心心了。
二、加强范读与诵读。
在古代私塾教学中,先生读书时总是摇头晃脑,度来度去的。 …… 此处隐藏:139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