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古诗文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新时期的1999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
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单一,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趣。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根据古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时间: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1)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如:“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
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枯燥,无实用价值。另有近14%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
2.夜来春雨润垂杨 春水新生不满塘────古诗文掌握量
学生古诗文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 此处隐藏:128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