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镜操作方法
要点:镜身拉直,以退为进,钮角旋镜,见腔进镜,吸引钩拉。
手法:左手握镜,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旋角,食指负责吸引、充气和冲洗;
右手持镜,以大拇指和食指持镜,距肛门20-30cm,负责旋镜和进退镜子。
进镜方法:
肛门和直肠:插入肛门2-3cm后注气,如一片红稍退镜,见腔进镜。至直肠壶腹部调整视野,使液
体位于下方,并尽可能吸除液体(即粪汁),见腔进镜,直达直-已移行部。长约15cm。
乙状结肠:走向:先向前(腹部),然后向左、后,再向后、上,与降结肠移行。
进镜方法:1,多吸引,少吸液体少注气,见腔进镜(但别等腔开大,有一点腔能看清方向
即可),一旦看不清腔即退镜,并调整方向。一般多为向上、向左转(逆时
针)。
2,当通过一个弯后,即钩拉右旋退镜,蛇行前进。
3,转弯时角度不可过大,避免“手柄征”。
4,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达脾曲并拉直后一般为40cm左右,否则说明未拉直。
易犯错误:1,乙状结肠成袢或转弯处不能前行――――顺时针右旋退镜;
2,方向角度正确,但看不到腔不敢前行――小心向前滑行数厘米,过了转弯后
钩拉。
过乙-降移行处及降结肠:退镜拉直时镜深约30cm达乙-降移行处。
在不成袢的情况下,如果轻柔操作,尽量少注气、多钩拉退镜,一般可以通过。
具体:⑴见腔进镜,见弯即拉,直接到达乙降转弯处,如一时不能到达可通过吸气、见腔推镜和压腹等方
法到达。⑵在进入急转弯之前,现根据转弯方向预调旋角和旋镜,然后插入,边插边调,使镜头在肠腔转
弯处滑行进入。⑶一旦进入并通过转弯处,弯曲角钮不放松,然后拉镜,并顺时针退镜,拉直镜身。⑷过
乙-降移行部后继续见腔进镜,直达脾曲。一般达脾曲为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50CM原则)。
如果在乙状结肠已成袢,则必须解袢后才可进脾曲,解袢方法:
1, N袢:即安上述方法进入,具体为:钩住已-降弯曲部,然后拉镜同时顺钟向右旋
镜身(右旋退镜。)
2, α袢:
特点:形成α袢后,已-降锐角消失,插镜时可以较为顺利抵达脾曲。
解法:尽量带曲进入脾曲至横结肠,然后钩住脾曲后拉旋转退镜,拉直镜身,便可
解袢。旋镜多采用顺时针右旋退镜。具体钩住后先直拉使袢缩小,右旋退镜解袢。
旋转应该没有阻力,否则会引起病人疼痛不适,甚至造成损伤。此时应考虑反向旋
转或另法解袢。
过脾曲:
1, 到达急转弯时,认准方向,调整旋钮(常用抬镜)后旋镜并进镜/拉镜和吸气,过弯后(脾曲)
钩住(进10-15CM),并改为仰卧位,继而后拉右旋镜,直至拉直。在后拉过程中有意识部分放松角
钮,避免手柄征。
2,
3, 过脾曲一般取仰卧位,甚至右侧卧位。 进镜(推镜)和后拉过程中同时吸引抽气,缩短肠管。
横结肠:
1, 过脾曲后多吸引,已使相对进入。
2, 至中段横结肠下垂部位时,过弯后钩住并后拉,世镜头自动前行。后拉时顺时针右旋镜身退镜。
3, 移动性脾曲的处理: 原因:降结肠不固定移向中央所致。
解法:镜头过脾曲后逆时针左旋镜身。
过肝曲和升结肠:
1, 多吸引,使急弯变缓弯,
2, 先端部远离升结肠开口,先调好方向,然后旋镜滑入开口,通过肝曲,
3, 过肝曲后钩住并吸引后拉,即可自行进入升结肠,继续吸引,把镜头调中央,稍推镜即可到达
回盲部。
一旦进入盲肠,则可充气,使肠管扩张,易于观察。 2005 年7月5日 王圣槐
结肠镜单人操作方法
沈云志, 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左手握持结肠镜操纵部,左拇指及中指操纵上下左右旋钮,食指按压气、水和吸引按钮,右手握持结肠镜身,以进退镜及配合旋镜。各结肠段插入手法如下。
2.1 过直乙移行部 取左侧卧位,肠镜插入直肠循腔进镜15cm左右,相继越过3处交错的直肠瓣,便抵达直乙移行部。这时大多数肠管呈顺钟向走行,肠腔弯向左腹侧,少数呈逆钟向走行,肠腔弯向右腹侧。调节镜端进入乙状结肠,钩住直乙交界处皱襞,拉直镜身,再循腔进镜,到达乙降移行部。
2.2 过乙降移行部 抵达乙降移行部时,看清肠腔并调节镜端弯向降结肠,边钩拉边顺钟向旋镜,可顺利通过乙降移行部,进入降结肠、直达脾曲。如镜端抵达乙降移行部时,由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弯曲角度小,不能继续前进,可嘱患者转右侧卧位,同时配合逆钟向旋镜,使乙降移行部角度增大为钝角,前方肠腔清晰可见,采用循腔边进镜结合边拉镜的手法,顺利到达降结肠、脾曲。如进镜中虽可见降结肠腔,甚至继续插镜亦能前进,但由于乙状结肠襻曲增大,系膜过度牵拉,患者疼痛难忍,常提示肠襻形成P型走向,应顺钟向旋镜、拉镜,使肠管缩短拉直,解除襻曲,再采用缓慢进镜退镜法,即匍匐前进法,可使进镜的力能传向镜端,到达降结肠、脾曲。乙状结肠除直乙移行部和乙降移行部较固定外,其余部位呈游离状态,生理长度仅十几厘米,伸展时可达100cm左右,操作时可根据肠腔走向及 …… 此处隐藏:210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