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安全基础知识
一、燃烧与火灾
(一)燃烧与火灾的定义、条件和过程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的定义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1986)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4.不同可燃物的燃烧
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类》(GB4968—1985)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如下4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三)闪燃、阴燃、爆燃、自燃的概念
1.闪燃
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2.阴燃
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
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
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根据热源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
(四)闪点、燃点、自燃点的定义
1.闪点
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2.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
3.自燃点
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
(五)火灾防治途径和阻燃方法
1.火灾防治途径
火灾防治途径一般分为评价、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
就可以考虑到火灾可能的危险,进行安全预评价并指导初步设计;对已有工程可以进行现状
评价,从而确定人员和财产的火灾安全性能;对于工程材料和建筑结构可以进行阻燃处理,
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发展的速率;一旦火灾发生,要准确、及时地发现.并防止误报警;
发现火灾之后,要合理配置资源,迅速扑灭火灾;一旦火势进一步扩大,须立即启动事先准
备好的火灾事故应急救缓预案。火灾防治途径环环相扣,构成了火灾防治系统。
2.阻燃
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应用到工业、民用和建筑等各个领域,由于这些材料大部分是由碳氢
元素组成且易燃,具有潜在的火灾危险性。采用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可以克服或降低高分
子材料的可燃性,减少火灾的发生及蔓延。
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主要通过阻燃剂使聚合物不易着火,如果着火也使其燃烧速度变
慢。阻燃剂按其使用方法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种。
(1)添加型阻燃剂可分为有机阻燃剂和无机阻燃剂,它们和树脂进行机械混合后赋予
树脂一定的阻燃性能,主要用于聚烯烃、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树脂中。它的优点是使用方
便、适应面广,但对聚合物的使用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2)反应型阻燃剂是作为一种反应单体参加反应,使聚合物本身含有阻燃成分。多用
于缩聚反应,如聚氨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聚碳酸醋等。反应型阻燃剂具有赋予组成
物或聚合物永久阻燃性的优点。
阻燃剂大多数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ⅦA和ⅢA族元素的化合物。如第VA族的氮、
磷、砷、锑和铋的化合物,第ⅦA族的氯和溴的化合物以及第ⅢA族的硼、铝的化合物。此
外硅、镁和钼的化合物也可作阻燃剂使用。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是磷、氯、溴、锑和铝的
化合物。
理想的阻燃剂应当是无色,易于加入聚合物或组成物中,与其他组分相容性好,对热和
光的反应稳定,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和非迁移性,对聚合物的物理性能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阻燃剂本身的毒性较小,当加入到聚合物后不增加材料燃烧过程中的毒性。
人们对阻燃剂及阻燃材料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更加多
面化。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阻燃剂不能同时满足上述这些性能要求,往往是增加阻燃性能
的同时影响材料的其他性能。因此综合性能优化的阻燃技术是将阻 …… 此处隐藏:1555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