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户的选民资格问题,户在人不在(户口在村,但人多年常住在外,甚至在外买房居住)的选民资格问题,人常住在外但党组织关系在村(无处可转)的选民资格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六)村“两委”候选人不好确定。一是个别村长期不发展新党员,不愿使用有能力的年轻人,致使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党员文化素质偏低,合适当村支部书记的人难找;二是少数原任村干部虽然经验丰富,能力强,也曾办过不少实事、好事,但由于在平时的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出力不讨好,失去了一部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选不进村级领导班子;三是一些优秀的后备干部由于锻炼的机会少,又没有当任过村干部,群众了解不多,再加上在选举时,对群众宣传不够,不能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七)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不好处理。诸如村务问题中的国土、林业、计划生育审批、低保申报、惠农政策落实等政策兑现方面,平常没及时处理或没处理好,积累了矛盾和问题。一些村在如何管理和分配这些利益问题上,村干部以及村干部与村民之间频发矛盾。有的村民为了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借口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或破坏选举,每到选举前就蠢蠢欲动,制造麻烦。换届不成功或难度较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内遗留问题较多,对换届选举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八)宗族派性势力干扰不易避免。宗族派性势力在农村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家族、派性之间的矛盾在选举时集中暴露出来。各自为政,互相攻击,把村级组织换届视作宗族、宗派势力的比拼,更使的民主化进程在有的地方成为家族势力的较量。有个别候选人考虑到自己当选的可能性不大,就“我干不成你也别想干”,故意在选举中捣蛋。不少农民看问题,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家族、宗法、姓氏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
二、对策
(一)建议区委制定严格、详细的选举政策,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界定,大问题全区一个标准,以利增强基层工作的可操作性。
(二)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分类有序推进,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由易到难、分批实施的办法,对各村进行分类排队。首先是确定选举工作试点村作为第一批,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进行驻村指导,在工作实践中摸索经验,做出样板,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明晰的选举方案,一切服从选举,一切规范到方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