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汽车公害和控制
10.1 汽车排放污染和控制10.1.1 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一、汽车排放污染物 汽车排放物是汽车的排气排放物、蒸发排放 物和曲轴箱排放物的总称,习惯上指其中的 污染物。 汽车排放污染物是汽车排放物中污染环境的 各种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 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微粒物(PM) 等。
一氧化碳: 是燃料中的碳在不完全燃烧下所生成的一种气体。
碳氢化合物: 是由碳和氢形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指气缸
内的燃料或润滑油未经燃烧,或经分解而生成的碳和氢的化 合物以及燃料蒸气。 氮氧化物:是气缸内的氮在高温下被氧化生成的气体
光化学烟雾: 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紫外线
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烟雾状物,它是一种强刺 激性有害气体的二次污染。 微粒物:是排气中各种直径大于0.001µm的固体或液体微粒 的总称。通常包括铅氧化物等重金属化合物、硫酸盐、有机 物、烟灰和碳颗粒等。 柴油机排气可见污染物:是指柴油机的排烟,即悬浮在 柴油机排气流中的微粒和雾状物,它们阻碍光线通过使其变 暗,并反射、折射光线。
表10-1所示为汽油机与柴油机 排放污染物的比较。汽油机污染物 主要是CO、HC和NOx而柴油机污染物 工要是PM和NOx表10-1 汽油机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比较
汽车排放污染主要有3个排放源(图10-1): 一是发动机排气管排出的发动机燃烧废气(俗称
尾气); 二是曲轴箱排放物; 三是燃料蒸发排放物
图10-1 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源及其所占比重
二、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危害1.一氧化碳(CO)的危害当人们吸入CO后,与人体血红蛋白亲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 的输氧能力大大降低,使心脏、头脑等器官严重缺氧,引起头晕、恶 心、头痛等征状,轻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慢性中毒,严重时会危 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2.碳氢化合物(HC)的危害HC对人的鼻、眼和呼吸迟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鼻炎、支 气管炎等疾病。
3.氮氧化物的危害NOx能刺激人眼黏膜,引起结膜炎等疾病,还对呼吸系统有害。
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光化学烟雾刺击人们的眼睛、鼻腔和咽喉,损害农作物。
5.微粒物的危害微粒物除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害外,由于微粒物存在孔隙而能粘附有毒 物质和致癌物等。
10.1.2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成因及其影 响因素 (一)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1.一氧化碳 (1)燃料不完全燃烧;。 (2) CO2和H20在高温时离解 2.碳氢化合物 (1)由于气缸壁对火焰的冷却
作用、缝隙效应,油膜 和沉积物对燃油蒸气的吸附作用,使燃料未燃烧或 未完全燃烧。 (2)出于燃料供给系统的蒸发以及燃烧室等泄漏而产 生。
3氮氧化物 (1)混合气在高温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分子 氮被氧化为氮氧化物 (2)燃料中的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分解
成低分子氮化物被氧化生成氮氧化物 (3)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或瞬发N0。
10.1.2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影 响因素
一、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的形成 1、一氧化碳CO CO是烃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
2、碳氢化合物 其来源有三部分 : 排气管——55~65%;曲轴箱通风— —20~25%;化油器、油箱蒸发——15~20%。
二、使用因素对排气 中有害气体浓度的影响 1、负荷的影响 负荷——空燃比——影响有害气 体 1)怠速——全闭,α=0.60~0.88 HC↑ CO↑ 2)小负荷——0~25%开度, α = 0.8~0.9 HC↑ CO↑ 3)中负荷——25~80%开度, α = 0.9~1.1 HC↓ CO↓ NOx↑ 4)接近满负荷——80~100%, α = 0.8~0.9 CO↑ HC↑NOx↓
2、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转速——进气,混合气形成、燃烧——排放 转速↑ CO↓ HC↓ NOx ↑ 3、不稳定工况 强制怠速CO↑↑ HC↑↑ 但柴油机已停止供油,无排 放。 4、发动机热工况 冷却水温度提高——缸壁温度↑——HC↓ 30℃~80℃——NO↑ 供油泵温度提高——气阻——HC↑ 罩下温度提高——充气系数↓——HC↑ CO↑ 气温低——起动困难——HC↑ 随温度↑——NOx ↑CO↓
5、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
车龄↑ HC↑ CO↑ ⑴供油系故障 化油器怠速产生变化,HC↑ CO↑ 加速泵 空滤器堵塞,CO↑ HC↑ 供油提前角↓,HC↓ NOx↓ ⑵点火系故障 点火提前角↑ , NOx ↑ 点火提前角↓ , NOx↓ 点火提前角↓↓,HC↓ ⑶配气相位 ⑷积炭
10.1.4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 一、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 1、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 2、采用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3、采用电控多点燃油喷射系统 4、采用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5、采用废气再循环系统
6、采用高能电子点火和控制系统 7、采用稀薄燃烧发动机技术 8、采用多气门、可变配气相位和进气旋流等
技术,优化燃烧室 9、采用三效催化转化器和闭环电控系统 10、采用车载诊断系统,对汽油车排放控制 系统进行自动监控
二、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 1、采用废气再循环系统 2、采用电控可变进气涡流技术 3、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与中冷技术
4、采用氧化催化转化器 5、采用四气门结构 6、发展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采用电控共轨喷
射技术。 7、采用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8、采用微粒捕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