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的发展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着重分析了研究及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①在利用“水文法”计算减洪减沙效益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别建立降雨产洪产沙模型;②在利用“水保法”计算减洪减沙
各措施量乘以相应的拦蓄效益指标后再逐项相加,即得流域治理拦蓄效益[17]。“水保法”计算
精度的关键是各单项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指标的确定和水保治理措施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的调
查落实[18]。在利用“水保法”计算时,把水土保持措施分为坡面措施和沟道措施两大类,坡面
措施包括梯田、林地、草地等3项,沟道措施主要是指淤地坝[19]。
4 存在的问题
4.1六大研究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变化原因复杂,涉及的因素多,牵扯面
广。在以上研究中,尽管六家对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计算方法进
行了多方面的改进,有的研究甚至有重大突破,填补了以前研究的空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一是计算方法不统一,欠严密;二是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和减沙指标存在较大差异;
三是基本资料不全,基础数据欠准确,难以进行精确定量分析[20]。
各项成果除研究时间和人员不完全一致外,还存在以下几点不同:①水保措施量的来
源和调查采集、处理方法不同;②蓄水拦沙指标的率定方法和由试验小区到大区(流域)的指
标处理方法不同[21];③在采用同一个效益指标时,又往往由于获取相关资料的差异,使得
其同期天然产流、产沙模数不同;④蓄水拦沙指标适用区域的划分、措施质量的分级和降水
条件的分档不同[22];⑤相关资料的来源、统计年限和统计方法不同——由于这些不同使得
各家针对同一区域的指标值之间产生一定差异,甚至成倍地差,这些给在分析评价以往成果
基础上,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类型区和不同降水条件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带来困难,并成为下
一步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3]。
4.2 减水减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①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往往缺乏水沙观测资料,给分析研究工作增添了困难。②从降雨侵蚀
产沙的角度来看,对实验资料和小流域情况分析比较多,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适应性欠缺,检
验不够,大多模型只经过一个流域的检验。③虽然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方法很
多,但没有较成熟的水文统计模型,因为影响水沙变化的因子较多,难以全面考虑,且水沙
关系非线性,资料的长短及其代表性显得尤为重要。而产沙输沙的水文概念性物理模型起步
较晚,还不能象降雨径流模型那样方便地应用。⑤黄河中游主要是坝库减沙,水保工程淤地
坝的减水减沙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却是在中游暴雨较少和70年代修建的坝库过量淤积条
件下形成的,一旦遇到大暴雨,这种效益就很难维持。以往研究很少涉及大暴雨条件下淤地
坝减水减沙作用的研究[24]。⑥坡沟侵蚀关系研究源于小流域泥沙来源问题的研究,已经引
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治沟与治坡,工程与生物措施的讨论,但以往的研究多限于水沙
关系的探讨,很少注重减沙减蚀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单项措施淤地坝的减水减沙机理研究。
另外,淤地坝减沙减蚀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还少有研究[25]。
4.3 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4.3.1 “水文法”存在的问题
①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只考虑了降雨条件中的因素,而未考虑下垫面条件的影
响,因此,各类水保措施真正在减水减沙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是难以确定的。
②过去流域雨量观测站点不足,降雨强度观测也很粗放,难以根据记录判别出产流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