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第三章 信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信用概述
(教材第二章1、2节)
用
回本篇
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信用工具 信用资金运动
至下章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第一节 信 用 概 述一、信用的涵义
回本章
二、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三、信用的特征
四、信用的经济职能
至下节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一、信用的涵义1、含义:信用是指经济上的借贷行为。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2、要素: ① 债务和债权。 债务是将来偿还价值的义务,债权 则是将来收回价值的权利。 当事人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② 时间间隔。 指债务人提供债权人一定价值的信用, 到债权人偿还价值并付出代价为止,总有 一段时间间隔。 ③ 信用工具。 指书面文件,其载明支付或偿还条件。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信用与信贷:
信贷小于信用,信贷是普遍而典型的 信用形式。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二、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1.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在一定时期内并非每一个经济单位都能做到收支平 衡,当一个经济单位出现资金盈余,而另一个经济单位 出现收支不抵时,便形成了双方借贷关系的基础。
2.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 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剩余者与资金短缺者都有 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资金余缺的调节不能 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这就产生了信用关系。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 依靠信用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不能依 靠实物管理和直接控制,而必须利用货币形式搞价值管 理,运用经济手段搞间接控制。在各种经济手段中,信 用是一个有力的杠杆,它对聚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 资金,对促进资金使用者合理节约地运用资金,对全社 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出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福利的增加 都具有重要作用。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三、信用的特征① 偿还性——还本付息 。 ② 独立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单方面让渡。 (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不转移 ) ③ 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 ④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 。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四、信用的经济职能(略)1. 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2. 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3. 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4. 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 5. 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6. 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回本章
至下节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第二节 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回本章
一、信用制度的一般描述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
至下节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一、信用制度的一般描述1.信用制度的定义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 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2. 正式的信
用制度与非正式的信用制度 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 法规和市场规则。
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1、商业信用 (1)涵义: 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 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方式: 赊销商品、分期付款、预付定金等。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2)过程:
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 为和借贷行为。(3)作用: 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 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4)局限性:
严格的方向性; 产业规模的约束性; 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见下页解释)
定:第三章信用 (教材第二章12节)
严格的方向性: 只能按商品流转方向需要该种商品的 企业提供信用,却不能按相反程序提供。 (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如纺织印染厂向服装厂提供商业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