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二、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 90%,湿热型 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 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四、难点分析及优化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
2、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减少肠粘连发生,治法: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 枳实6 厚朴6 丹皮9 当归9
丹参9 木香3 白术9 茯苓9 莱菔子9 败酱草6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
2011年优势病种总结分析——肠痈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推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后代医家所应用。本病的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苦悲伤,伴恶心、呕吐、发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餍饫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西医学以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管腔梗阻和细菌入侵,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 …… 此处隐藏:16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