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重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第三节细胞分裂与遗传
第四节 配子的发生、受精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原核细胞1.细胞组成: 细胞壁:肽聚糖等; 细胞膜:磷脂、蛋白质等; 细胞质:核糖体等; 核区:DNA、RNA等; 2.原核生物: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 核生物(prokaryote)。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质(chromatin)和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质: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
色的纤维丝状物质。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核内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 形成一定形态的杆状小体。
二者化学组成相同,包装程度不同,是同一对象在细胞 周期中不同时期表现的不同形态。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DNA+少量RNA 组蛋白:
H1
H2A
H2B
H3
H4;
高度保守,在染色质中含量稳定; 进行乙酰化、磷酸化及甲基化等修饰而改变基因的转录活性。 非组蛋白:
种类多; 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为转录调控因子。
染色质的结构和分类:(1)染色质的结构: “绳珠结构”,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组蛋白八聚体(2H2A+ 2H2B+2H3+2H4)构成核心;
核心外缠绕约146bp的DNA片段构成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与DNA连接部(约60bp的DNA片段和H1)构成核小体。DNA
组蛋白H1组蛋白八聚体
染色质的绳珠结构
核小体
(2)染色质的分类: 常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程度低,呈疏松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程度高,呈凝集状态, 碱性染料染色时 着色深的染色质。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比较:常染色质 间期染色程度 染色浅 分布 核中央 螺旋化程度 低,疏松状态 DNA序列 单一序列和 部分重复序列 功能状态 活跃的DNA分子部分 进行转录和翻译 异染色质 染色深 核膜附近 高,呈凝集状态 高度重复序列 不活跃的DNA分子部分 不能转录和翻译
染色体与DNA的关系:
染色体
染色质纤丝 DNA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1、染色体形态组成:着丝粒、长臂和短臂;着丝粒:是染色体的最显著特征,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对 稳定,将染色体分为两条臂,经碱性染料染色处理后着 色浅,在光学显微镜下就可观察到,并表现为缢缩。 主缢痕:着丝粒区域对应的空间位置。 次缢痕:有些染色体除主缢痕外,还有另外一个着 色较浅 的缢缩部位;次缢痕与核仁 的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 核仁组织区。
随体:从次缢痕至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
染色体节段。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对染色体结构完整性、 稳定性起保护作用。
2、染色体类型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将染色体分为或长或短的两臂。根据着 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中间着丝 粒染色体
近中间着丝 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 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 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