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撂荒
第4期葛霖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耕地撂荒原因分析43
点在青林村大渡口,海拔为660m,最高点在新中村青龙山,海拔1916m,相对高度差为1256m;全乡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构成坡、谷、丘、平等各种地貌,北部土地由于赤水河对面四川山脉的由东向西走向,挡住了北风,寒潮不易侵入,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3.8℃,年平均降雨量为990mm。
研究区属于典型的贫困山区。共有13个行政村,136个村民组,5216户,总人口2188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农业结构单一,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为生。研究区土地利用一级地类面积中耕地所占比例仅为34.6%;相对高差较大,降雨比较集中,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夏季雨水丰沛而冬季严重缺水;并且旱地占耕地的比重为97%,水田则仅为3%,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选取研究区草坝村、青杠村、青龙村和发都村4个村为研究对象,其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草坝村有丰富的硫磺矿、煤矿,1988~2006年间以采矿为主,2006年以后矿厂停运,且采矿期间给该村的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交通条件最好;青杠村以农业为主,交通条件较好,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多,农户收入增长快;发都村土地质量较其它几个村高,以种植烤烟为主,交通条件较好;青龙村以农业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但交通条件差。总之,研究区撂荒现象普遍,4个研究对象大部分农户有耕地撂荒。
2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来源于毕节市国土资源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由团结乡人民政府提供。调查数据,由2011年1月~2月对团结乡4个村抽样调查所得。每个村随机选取60户为调查对象,共对240户农户进行访问式调查;收回有效问卷,青杠村57份,发都村58份,草坝村56份,青龙村56份,共计2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6%。在被访问的227户农户中,男性187人,占82.4%,女性40人,占17.6%。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21岁,平均51岁,家庭人口以3~5人为主,占调查总户数的68%。受访农户文化水平较低,72%的受访农户的教育水平为小学文化,21%的为初中文化,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仅占调查人数的7%。该研究中劳动力调查对象为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岁~55岁期间。2.2
研究方法
根据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将团结乡13个行政村分为4个小组,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一个村为研究对象,结果得出草坝村、青杠村、青龙村和发都村为抽样调查的四个研究对象;剔除各村没有耕地撂荒的农户后,对其余存在耕地撂荒的农户依据户主姓名进行随机抽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自身及家庭状况、撂荒地与家之间距离及撂荒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撂荒的原因、在家务农是否会拉大与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农户对耕地撂荒现象的看法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3.1
结果与分析
农业比较效益与撂荒间的关系
农业效益低,农户不愿种地。2009年研究区玉米价格平均为1900元/t,2010年为2200元/t,与2009年相比,玉米价格涨了15.8%;而同期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要素涨幅为18.5%,相比之下,农户的农业收入实际在减少。加上研究区主要种植玉米,大米、面粉等农产品需从外地购买,加重了农户的生活成本。调查得知,一个劳动力在家务农,除去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平均年收入大概为4000元,而外出务工年收入10000元以上。因此,与外出务工相比,农业的低效益较明显,39%的农户因此而不愿意种地(见表1)。此外,调查还发现高达85%的农户认为在家务农会拉大与外出务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