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
中国文学网
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
邓彦
内容提要 在欧美国家,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在诞生之初便和一种古老的文化——哥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从单枪匹马的爱迪生时期,及至百年后的今天,欧美电影不断地从哥特文化中汲取着养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关键词 哥特恐惧壮美黑色清教主义
一、概述哥特
哥特这个词在如今越来越流行,尤其在欧美国家,每年定期会举办以哥特为主题的艺术集会和爱好者聚会,一般能引起黑色、苍白、神秘、阴郁等等感觉的事物场景我们都会蹦出哥特这个词语。其实哥特最初是条顿民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原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尚武而愚昧,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样的事迹也使得哥特部落与“野蛮”、“凶狠”、“嗜杀成性”联系在一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之后,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将“哥特”用于称呼他们不喜欢的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16世纪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的建筑,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或者是地下藏尸所等等。在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眼里,这种分割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和远古的哥特部落的特性不谋而合。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大地席卷浪漫主义风暴,浪漫主义的先驱十分接受本是贬义的哥特文化,在他们看来哥特式建筑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因而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不仅仅是建筑方面,这一时期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也被形容为“哥特小说”,并且逐渐形成了哥特文学这样一个流派。哥特文学的主题通常是讨论一种极端的感情及一些黑色话题,并且背景通常是古堡、废墟、修道院、荒野等哥特式的场景,情节上恐怖刺激,凶杀、暴力、复仇等为常见元素,并且常常有鬼怪神灵(著名的吸血鬼、狼人等就是哥特文学的主创对象)或者其它超自然现象
出现。《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对其特点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尸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境、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1]哥特文学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
从十
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
八世纪以来,哥特经过了一个由形到神
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在文学上,许多一流的诗人作家(英国的司各特、拜伦、雪莱、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纳德、福斯特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文学从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进入中心和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在音乐、设计等诸多艺术领域,哥特文化也有着纷呈多样的表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上演近代哥特运动,最大的体现是在音乐上展现哥特精神,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这样的音乐也引起了全球很多乐迷的追捧。
二、哥特在电影中的呈现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然不会忽视哥特文化的影响力,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欧美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哥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早在爱迪生时期,他便将哥特元素引用到电影中,1910年,他第一次把哥特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德拉库拉》是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成名之作,在影史上也是被反复拍摄,1922年德国茂瑙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诺斯费杜拉》,影片刚一上映便取得巨大成功,传到大洋彼岸的好莱坞,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创作了第一部赋予哥特气息的有声影片《吸血狂魔》。上映后同样轰动不已。1958年在德库拉小说诞生的英国,特雷西?菲舍尔拍摄了《德库拉的噩梦》,该片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影片开始,吸血鬼开始拥有又长又尖的獠牙,一张大开嘴便会可怖地露出来,主演克里斯托佛?李还赋予吸血鬼不同以往的气质,高大英俊,举止威严,神情兼具贵族的优雅和邪恶的兽性,这也称为后来者模仿的样板,此片也奠定了至今为止哥特风格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而在1979年,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赫尔措格翻拍的茂瑙的吸血鬼开山作《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在50年取得了不亚于前辈的成功,他也成功地将哥特文化中吸血鬼形象
推向一个顶峰。
当然,欧美电影中的哥特传统并不只是体现在吸血鬼的塑造上,非常态的人(物)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早在1919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现在看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史诗地位都是不为过的,
…… 此处隐藏:622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