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其中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能力素养的核心。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研讨给老师们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方向和方法,只有实现了研究者与实践者身份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切实改变教育现状;只有将教师单一角色转变为研究者与实践者统一的双重角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职业倦怠,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无穷的动力。 教师要做一个研究者就要做到以下三研究:
①对学科的研究。大多数教师充其量是对教材的研究,只有对学科的研究,才能有效提升个人的研究水平。多一些研究语文学科怎样学好?多读多写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教学时注意多采用“交织教学”,即教学一篇课文要将相关的资料内容放在一起。
②对自身的研究,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个小蝌蚪和一只小鱼共同生活在一个小池塘里,小蝌蚪长大变成青蛙,跳出了池塘,见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一天,她回到了小池塘,小鱼问她在外面见到了什么?她说见到了人,小鱼问,人是怎么样的呢?小蝌蚪回答说,人是有两只眼睛、一只鼻子、一张口等,小鱼就把人想象的是象自己一样的形象。这里实际比喻的蝌蚪是教师,小鱼是学生,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的有差距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充分预计,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角度。这里强调的是老师的自我意识。
③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在现今的条件下应成为一个复合型教师。包括三个方面:学科加学科,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学科加工具。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学科加心理,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如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就有心理的引导。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情绪的感受,一辈子记住这次的经历,魏书生对一个没有完成作文的学生运用的心理学的诱导,他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来完成作文。学生写了第一遍,老师不满意;要求学生写第二遍,第二遍后仍不满意;要求写第三遍,这次老师满意了,有的老师可能在此就让学生回家了。但此时,魏书生问这位学生,要求你写第二遍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很紧张;写完第三遍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很轻松,老师问,你愿意紧张还是轻松?当然是轻松,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这是以情绪感染学生
伴着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教育已不单单是纵向的终身教育,更是一种横向的、影响范围更广更深的全民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必须在旧有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与自我提升。但是,广博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熔铸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方可提高师德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