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18)

发布时间:2021-06-11   来源:未知    
字号:

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于西汉末年平帝时《毛诗》立于学官之前,今所见《毛诗序》基本规模,大抵已具。”他认为:“卫宏所作之《毛诗序》,当为另一篇,已在南北朝后期亡佚,与现存郑玄所笺之《毛诗序》无关。”55 从目前各家论述所举证据看,《诗序》作者子夏说、毛公说、卫宏说都存在难以说通之处,如无新的材料的发现,一时恐难成立。《诗》之用与《诗》之承传,离不开序,《序》之作,当始于其用与承传之时,然中间容或有变异。最早之《序》究为何种之面貌,已不得而知。今所见之《序》,非一人一时之作,似于理可通。因之不论今所见之《序》定于何人之手,《序》中包含有秦前材料,可能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这一点关乎古文论史的编写,哪些应归入秦前,哪些应归入汉后,实有待进一步之辨析。与《序》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六诗和六义说。《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毛诗序》则称诗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诗和六义的解释,自郑玄起,就夹缠不清。他似乎是把“六诗”和“六义”等同起来,把它们都当作诗体;56 但又似乎是把比、赋、兴当作诗的表现方法。57 到刘勰,已经把比、兴作为方法来论述了。58 明确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的是唐人孔颖达。59 但同是唐人的贾公彦,却认为六诗皆体。60 究系三体三用,还是六诗皆体,以后就一直没有明确过。而正确的解读,对了解早期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特点来说,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赋、比、兴的解读,不仅关系到对其原始义的的理解,实也关联到对于以后诗歌理论批评的认识,因为在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中,赋、比、兴一直处于核心的理论范畴之列。如果认为六诗皆体,那么就应该从功用上来理解早期的诗歌观念;如果赋、比、兴是诗之用,那么就应该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早期的诗歌观念;如果先是体,后是用,那么就应该把前后分开说明诗歌观念是如何发展的。或者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近百年来,学者们下了很大的功夫,穷其究竟,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章太炎讲六诗皆体,但已指出作为诗体的兴与《毛诗序》的兴的不同。61 郭绍虞进一步发展,指出“关键就在 六诗 与 六义 的区别。讲 六诗 ,祗能指诗体;讲 六义 ,就可以兼讲体和用。”这就可以这样理解:“六诗”与“六义”是不同的概念。当然他和章太炎一样,也认为六诗皆体,风、雅、颂与赋、比、兴的差别,只在于合乐与不合乐。62 章必功则提出“六诗”皆用说,认为“六诗”是诗歌教学的纲领,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教授的内容由低到高的过程。63 对此一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的,是王昆吾。他明确论证了“六诗”是西周乐教的六个项目,服务于仪式上史诗的唱诵和乐舞。其中风与赋是用言语传述诗的两种方式,分别指方音诵和雅言诵;比与兴是用歌唱传述诗的两种方式,分别指赓歌与和歌;雅和颂则是加入器乐因素来传述诗的方式,分别指乐歌和舞歌。他还详细论述了从“六诗”到“六义”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64 看来“六诗”和“六义”的区别及其演变的脉络是清晰可见了。但事实上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1986年,周策纵出版了他的《古巫医与六诗考》,他认为“六诗”中风、赋、比、兴与古巫的名字相同或相关,雅、颂则和古巫的工作相关。他是把“六诗”推原到更早的阶段去解释了,早到可以说与诗之创作相关。65 与之相似的是赵霈林的《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1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